广东一位读者发来了几张图片,说他们的家族祠堂里悬挂了十五个明清科举牌匾。其中有些匾额看得不太懂,希望御史能详细地说一说。
这可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说实话吧似有诋毁人家祖宗的嫌疑;说恭维话吧心里又过不去。御史考虑再三,觉得有必要拿出来与各位读者分享一番。毕竟类似这样的匾额十分常见,就当冷门知识了解一下便可。
御史发文前曾与该读者通过气,因涉及到具体的人名不便将原图展示,本文所列之图片皆来源于网络,但基本上能对得上。
此类匾额较为常见
第一张图片上呈现出三个匾额,两个拨元、一个贡元。若是不懂的人看来,就很容易联想到状元、解元这类科举头衔,实际上他们的含金量并不高。
明清时期贡生皆为国子监的学生,贡生又分为很多种类,有恩贡(遇恩诏出贡者)、拔贡(各省学政选拔者)、副贡(各省乡试中副榜者)、岁贡(各省生员资深出贡者)。此外还有优贡、例贡等等。
拨贡士贡生中地位最高的,他们在国子监学习三年后可以不用参加科举而直接到吏部选用。当然中间还得经过一次考试,名曰“朝考”,在朝考中获得第一名的拨贡,即为拨元。
贡元的解释似有多种说法,一为各省贡生的第一名称之为贡元;二是各省乡试中获得第六名的举人,称为贡元;三为凡是拨贡者,皆可称为贡元。御史认为第三种说法最为靠谱。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国子监名义上国家最高学府,实际上已沦为科举附庸。贡监生出身者,地位不及举人、进士。所以拔元、贡元不算稀罕品种。
有些匾额只注“明经”后不缀进士
第二张图片是明经进士。所谓的“明经进士”也是自欺欺人,清代官方根本没有这个说法。
官场之上爱慕虚荣,有时将国子监贡生统称为“明经进士”。不过清代在科举以外,也有一些其他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比如博学鸿词、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经学科等。
其中经学科始于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下旨令大学士九卿及各省督抚,保举精通经学(具体指五经)之人,这些被举荐上来的人通过考试便可授官。因此很多经学出身的人,自认为“明经进士”。但通常情况下,国子监贡生出身的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