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需要说服的对象有很多,他可能是你的领导、你的同事、你的客户、你的朋友、你应聘的主考官……要想有效地说服别人,争取到别人的赞同及支持,仅仅观点正确还不行,光靠纯熟的表达技巧还不够,还要掌握一些说服的策略。
鬼谷子认为:“欲说者,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详思来揵,往应适当也。”意思是,想要说服他人,一定要先暗中分析是否可行,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对方的意向。说服的过程是说服者对被说服者攻心的过程,也是被说服者心理渐变的过程。运用好说服的策略,在实践中往往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说服最基本的策略之一,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被说服者信服。如果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看法,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所以,应先故意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与对方拉近心理距离,而且要注意照顾到对方的利益。
说服过程中,为了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并认同自己,一定要注意采取有利于对方的沟通方式,令对方觉得你所陈述的观点、主张确实有利于自己。
“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必听’。”意思是,进行游说的人要让对方听信,必须使自己的说辞合于情理,所以说:“合情理才有人听。”
人与人之间,很难在一开始就产生共鸣,往往必须先诱导对方与你有交谈的兴趣,经过一番深刻的对话,才能让彼此更加了解。正面一时讲不通,不妨搞些“旁敲侧击”。
有时也可借题发挥,讲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道理。这样可以避免把讲道理变成简单的演绎论证,使谈话对象易于接受。
春秋末年,齐国兴兵伐鲁。鲁弱齐强,形势危急。卫国人子贡这时在鲁国为相,他跑到齐国游说,见到了齐国大臣田常,知道他正蓄谋夺位,欲借这场战争铲除异己,于是就劝田常不要攻打弱小的鲁国,而应该转而攻打强大的吴国,这样才能制造更大的声势,达到自己的目的。
田常觉得很有道理,但齐国已经作好了攻鲁的准备,实在找不到借口转而攻吴。子贡笑说:“我可以前往吴国,说服吴王夫差救鲁攻齐,这样您就有借口跟吴国开战了!”田常痛快地答应了。
子贡到了吴国,对夫差说:“大王,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增强,一定过来攻打吴国,到时您可就麻烦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您不如现在联鲁攻齐,借此机会,吴国就能成就一番霸业。”夫差心想这是个好办法,但他担心老对头越国趁机背后下刀子,所以有些犹豫。子贡说:“这事您就交给我吧。”
他又赶到越国,说服越王随吴伐齐,解除了夫差的后顾之忧。他又想,吴国胜齐之后,一定会要挟鲁国,鲁国还是会有麻烦。于是他又悄悄来到晋国,向晋定公讲明利害关系,劝他赶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晋定公本来不相信,但听子贡一讲,惊了一身冷汗,心想是啊,我怎么没考虑到呢,吴国若胜,国力大长,夫差又是个有野心的君主,到时说不定就会来攻打晋国。便下令进入战时状态,准备打仗。
后来,齐国动兵,夫差果然率十万大军攻齐救鲁,越鲁两国也派兵参战,齐国大败,只得求和。夫差借胜利之势,移兵攻晋,被早有防范的晋国打退。鲁国不但得救,前来救鲁的这些国家,也没能从鲁国得到什么便宜。
子贡在游说的过程中,充分抓住了各国不同的需求和心理,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区别对待,讲清利害,巧妙周旋,展示了自己高超的说服术,成功解除了鲁国面临的亡国之危。
高超的说服方法是,应该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针对实际把握要讲的内容,该讲的一定要“点到”,同时又要注意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对方去领悟、消化。
鬼谷子说:“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如果判断对方是可以说动的,就用对对方有好处的表述来打动他。如果判断对方是不可说动的,无法为我所用,就用对对方不利的语言表述,让他知道他会有危险,从而让人听从。如果说得清楚,讲得明白,又能投其所好,说出的话见解独到,明白而且有条理,这样进行说服会更有成效。
我们在说话时,要灵活运用鬼谷子的这些智慧。正话反着说,硬话软着说,好话多说,坏话少说,让自己的舌头打个弯再说话,说话办事才可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