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在品三国的时候曾经说过,三国时期的许多谋士心里都有一个非常崇高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凌驾于个人生死,甚至是自己所处的势力之上,那就是天下。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天下太平,正如电视剧《新三国》的主题曲中所写:
“塞北秋风烈马,江南春雨杏花,千古江山如诗如画,还我一个太平天下。”
在古代,很多能人志士的心目当中,其实都有一个非常宏大的理念,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他们人生的最高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最早出自于儒家经典《礼记》之中,时至今日,早已成为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名言,成为了传统文化思想界中的代表性格言。但是正所谓饮水思源,虽然我们都知道这句话的内涵和意义,但是又可曾知道这种宏观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到底是怎样的格局和文化思想,才造就出了如此具有意义的人生目标。
了解一种思想体系的第一步:顺藤摸瓜,追根溯源“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话是《礼记》一书中的一段原文,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阐明了由个人到家国,再到天下的发展顺序。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欲修外先修内,只有打好了自身的基础,才能逐步向外界拓展。正所谓羽翼未丰,不可先飞,只有把自身的羽翼修持丰满,才能展翅高飞,一展宏图。
对于这个道理,很多人都非常明白,但是诸位可曾知晓,在这段原文的前面,其实还有一段文字,其顺序正好与修身齐家治国相反,而是从另外一个源头从上至下,由大而小开始论述。古人正是以这种反复颠倒来回推敲的方式,向世人传递了一种格局,以不厌其烦的形式,向人们诉说着人生应该遵循着怎样的轨迹前行。
欲为大事,必先从自身做起,欲成大业,必先注重眼下的根基。这个观点虽然源自于儒家的理论,但却也和道家经典中所记载的那句名言,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道德经》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尽管这句话不是在完全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却和儒家强调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非常相似。或者也可以说,两者虽非一家之言,可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算是一脉相承,毕竟孔老夫子当年也曾亲自拜访老子,吸收了对方很多的哲学理念,从而才衍生出了儒家的主流思想。
他们虽然一个在说天地自然,一个在讲修身治国,然而其根本理念却俨然是同出一源,在阐述由微观到宏观的过程。一个人和天地自然相比,是以小见大,那么个人与家国和天下相比,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