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媒合、订亲、成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的,才为“明媒正娶”。
壮族婚姻按传统习惯大体可分为提亲、问庚、定亲、择日、接亲、送亲、成亲、拜堂、回门等婚礼过程。
提亲:古礼,男满18岁为“弱冠”,女满15岁为“及”。儿女到了十三四岁,父母就开始关心其婚事。联姻讲求门当户对,实际上女方每望高攀,男方却需适当迁就。故有“嫁女高高求,讨亲低低凑”的说法。
男方家人请能说会道的已婚男、女(未离过婚、未丧过配偶、儿女无夭折)两位媒人,带着礼品到女方家说亲。
问庚: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媒人便“问庚”(亦称“取年庚”)。 女方父母即把女儿生辰告诉媒人,送给男方“合命”。 男方将八字置灶君座下,以测有无不祥之兆。若厨房三日内不失盘打碗,不缺瓢少筷,认为初步吉利。男方请师公把男“八字”和女“八字”进行推算,如果两人的“八字”中没有相克和相冲的现象,为“命合”。 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
双方合意,男方即给媒人送礼物到女方家,通知“年庚”不再许别人。
定亲:在媒人的带领下,男方邀请陪伴人拿酒、肉、糖等礼品到女方家,女方家则请房族兄弟来认亲。女方宴请宾客,先以肉酒祭女方祖先。饭后,男方开“庚谱” 一张交女方。女方照填“庚谱”交送男方,还送谷种数穗和糖糕等。男女双方初步确定婚嫁关系。
择日:男女双方命相合者,在请师公择吉日后,男方要请媒人到女方家,通知女方迎娶日期(亦称“报期”)并商定婚嫁彩礼。
接亲:在结婚的头天,男方应按商定的彩礼,备齐送到女方家,并由媒人领着一对身着盛装,手提着礼物的姑娘到女方家接亲。
送亲:新娘出阁的头一天晚上,远近的亲戚朋友就穿着盛装,络绎不绝地来吃喜酒,从小一起长大的众姐妹都来唱《十姐妹歌》,所唱的内容一般有叙述姐妹童年之情。二是为媳妇后要相夫教子孝顺老人。三是盼望姐妹常回娘家走走、互诉姐妹情。
新娘就要出嫁了,就要过上新生活,都有相思父母养育之恩。所以在当天晚上新娘常有通宵达旦地跪下唱“哭嫁歌”(也有伴娘陪唱),其歌调似哭非哭,似歌非歌。哭唱的主要内容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以及自己如何留恋父母及家中的兄弟、姐妹,但又不得不离开的心情。而出阁之时,新娘唱得更加悲悲切切,特别是已丧失父母的故娘出嫁时,其歌调场悲切的场面较为生动,更是催人泪下。
成亲:婚礼之日,男方备好酒肉和花轿,敲锣打鼓、吹唢呐、放礼炮,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浩浩荡荡地向女方家进发,而女方父母为了出嫁女儿,也早就置如衣服、被子、箱柜等嫁妆。
壮族举行婚礼首先要择吉日吉时,吉时良辰一到,唢呐齐奏,鞭炮齐鸣。
拜堂: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
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
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
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
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
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新婚第三天,新娘早起挑井水倒入厨房水缸中,办一桌酒席,请家族近亲、村老、厨师们入席,新娘领送亲者向入席客人一一敬酒表示感谢。
回门:壮族盛行婚后女子“回门”的习惯,即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回拜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