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瘾成精神疾病,沉迷手机导致精神分裂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03:58:42

手机瘾成精神疾病,沉迷手机导致精神分裂(1)

如今的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会对电子设备上瘾。

用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家和研究成瘾的专家Anna Lembke的话来说:

“几乎我们所有人都可以选择一种电子药物,其中一种可供选择的药物就是智能手机,这相当于我们电子一代的皮下注射针。”

身体是大脑的外露部分,而电子产品几乎成为了每个人的外挂。(黄美珍说)

作为程序员,是一份精神高度集中的职业,一个标点、一个字错了,就是BUG,可能整个设计都无法运转,长时间的用脑过度,加上缺乏人际交往,压力无法排解,大脑在不舒服的情况下会通过身体症状传递信息:我不高兴。当人们身体不舒服时,由于“听不懂这是来自大脑的声音”,常常会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当药物无法见效时,人们就会产生“绝望”的心态。

事实上,游戏开发部门、网页设计部门,有极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家,他们是让网页产生粘性的专家,为什么代码设计人员出现心理问题不找心理专家同事提供帮助呢?原因是因为心理咨询,并不适合在熟悉的人身上进行,以避免产生“不客观”的指导。

手机对人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无论我们在等公交车,还是在候餐,甚至在与家人团聚时,每个人都捧着手机,手机让人们停止了思考:我今天的计划是什么?我应该跟对方聊些什么?仿佛成了我们逃避交往的盾牌。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老一辈的艰苦奋斗创造了舒适的生活,年轻人没有了生存的危机,电子产品成为了思考的“避风港”。尤其是现在社会很多工作都借助手机来完成,导致人们容易产生一种“反正你不知道我在干啥”的思潮,并不将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视为一种被外人所诟病的行为。

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的一份报告发现:

44%的青少年表示他们经常在醒来后会立即查看手机以获取消息或通知; 54%的人表示他们在手机上花费了太多时间; 42 % 的人没有手机在身边时会感到焦虑。

没有一种生意比网络更加智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焦虑程度适当的时候,会产生“亲和”行为,在焦虑过度的时候,则会发生“疏离”行为,二者呈倒U型曲线。而网络根植在手机中,人们在浏览过程中,忘记了焦虑,可一旦中途放下手机就会发现自己“啥也没干成”,心里开始不安,于是重新又拿起手机,逃避重新升起的焦虑。

情绪是最忠于主人的,人们总是能在自己达到“过度焦虑”之前、主动不再浏览网页,等待情绪稍微回调时,再次点开了网页。

也就是说,焦虑程度的掌握,就在每个人的手中,根本不会出现“过度焦虑”而产生“疏离”电子产品的现象。

设想一下,如果焦虑程度由网站主办方进行控制,由于千人千面,很难精准地把握焦虑的“度”,最多可能根据大数据、照顾大多数人,不让他们产生“过度焦虑”而疏离自己的网站。而同一个人的焦虑程度也会随时间、随情景发生变化,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主创方设计网页时难以把握——因此,把主动权交给使用人,让人们有机会随时根据自己的浏览时间和内容、以及当时的心情,作出“放下手机”或“拿起手机”的决定,保证了网络对人们长久甚至终生的吸引力:若即若离总是最美好的。

手机瘾成精神疾病,沉迷手机导致精神分裂(2)

一、手机成瘾与职场表现相关

1、长久地浏览手机,让人心情烦躁,如果浏览的是大喊大叫的负面视频,容易在人们精力不足的情况下(意识最薄弱的时候),被画面“入侵”潜意识,使人们对身边人作出网页相似的行为而不自知。

而负面能量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消解,就会发生“传递”现象,如A对B进行了攻击,B没有处理好A传给自己的负面能量,于是转身就传给了同事C.....

比如笔者的大学同学,中午用餐时浏览了某剧的女主人公遭受不公平待遇、而被不明就里的BOSS约谈时,“蹭”站起身骄傲地表示自己立刻离职的剧情,下午自己刚好同样被BOSS约谈,于是在情景高度相似、心中又早就对BOSS有不满的情况下,竟然出现了与剧情同样的行为:立刻辞职!

可见浏览负面信息,会引燃心中的“黑暗”,同事交往时极有可能作出不恰当的回应,比如脱口而出的无礼顶撞、或心生怨气。有数据表明,电子产品成瘾的人更缺乏耐心,导致沟通成本上升、工作质量下降;而长时间浏览导致的精力不足,进一步让人们工作时容易疲惫,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和作出明智判断。

相信不少人们想过辞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看似很美好,但这种美好是大脑被“洗”后的认知、还是本人真正的期待,是要有所区分的。

手机瘾成精神疾病,沉迷手机导致精神分裂(3)

二、手机成瘾与抑郁和焦虑非常相关

它让孤独的人更孤独,让无助的人更无助。

你以为手机成瘾,却可能是抑郁

在北京安定医院网络成瘾门诊,副主任医师盛利霞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就诊的70%-80%被家长认为是手机成瘾的孩子,最后都被诊断是抑郁状态,沉迷手机是孩子缓解抑郁症相关症状的行为表现。

陈恒表示自己不是很喜欢打游戏,“但打游戏能让我跟别人有连接,能跟别人交流"。

两年里,接触了上百个患病的孩子后,邹峰觉得,吸烟、打游戏、文身,某种意义上是孩子缓解焦虑的方式。

“家长看到他们的这些行为也焦虑,那么为了消除自己的焦虑,就会粗暴地禁止,但孩子缓解焦虑的方式没了。"

曹新毅观察到,还有一些抑郁的孩子没有来医院,而是被送去了国学书院或者戒除网瘾学校等。“学《三字经》《弟子规》这些很好,但你有病要先治病。"曹新毅说,“抑郁症早发现早干预,预后效果会更好。”

心理现状分为“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正常心理”又分为“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而国人对于“心理”的忌讳程度,类似于“精神病”,导致了很多人出现抑郁症状之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错过了黄金干预时间。由于对抑郁症的了解不多,人们容易出现不当的干预措施,反而加重了病情的严重程度。

手机瘾成精神疾病,沉迷手机导致精神分裂(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m.360k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