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术,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方法

首页>经验>作者:YD1662022-11-04 02:32:49

澳洲淡水龙虾,即红螯螯虾,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和销售市场不断成熟,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本文采用的澳洲淡水龙虾池塘高效养殖技术模式,具有幼苗存活率高、商品虾平均规格大、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等特点。

池塘周边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塘形状为长方形,长宽比3∶1、池埂坡比为1∶3,最深水位1.5米左右。单个池塘面积5亩,配备水车式增氧机2台。进排水系统独立分开,池底向出水口倾斜,便于排水和捕捞。

养殖池塘清淤后晒塘至塘底开始干裂。至2月初,每亩水面用100千克生石灰兑水拌浆全池泼洒,进行清池消毒处理,彻底消灭池塘中的病菌和微生物。石灰消毒20天后进水30厘米,进水时用80目筛绢网过滤。

由于澳洲淡水龙虾食性杂和残*率高的特性,种植水草可用作饵料,也可作为隐蔽物而减少互相残*。种植水草品种以苦草为宜,每亩水面配备25米2简易保暖大棚、草籽15千克。3月中旬将草籽均匀播撒在棚内,保持土壤湿润,草籽萌发后要确保露头。至4月下旬,苦草长至15厘米,可移栽至塘内,种植区域离开塘埂5米以上,株距1米×2米,种植面积占总水面积20%为宜。移栽后随水草生长逐渐提高水位,至放苗时水位达到0.6米以上。

一般老塘可不施肥,新塘则每亩水面使用经发酵的有机肥50千克。

为提高幼苗存活率,通过围网进行标粗培育。按每亩水面配备50米2的尼龙围网,围网内种草面积达到围网面积的60%。

4月底、5月初开始放苗,放苗前5天用溴氯海因对水体进行消毒。选取苗种规格1厘米左右、肢体完整、体质健壮、无伤、反应灵敏、活泼有力的虾苗进行放养,放养密度为5000尾/亩。经25~30天培育、虾苗达2~3厘米时,撤去围网进行全池放养。

需要注意的是应选择晴朗天气的早晨或傍晚投苗,避免阳光直射,虾苗运到培育池应进行泡袋调温,避免水温相差超过2℃而引起幼苗应激反应。放苗时应开启增氧泵进行增氧,放苗后,每天中午开增氧机2小时。

水草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一是龙虾喜欢在草丛中生活,水草既是栖息场所,也是蜕壳的隐蔽场所,可避免龙虾蜕壳时互相残*,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同时在高温季节也能让龙虾在水体的中层生活;二是龙虾喜食水草,可作为龙虾天然的植物性饵料。所以在高温季节,池塘水草面积控制在全池的1/3左右为宜。在水草生长过密时,用拖刀将草的上半段割除,同时适量减少配合饲料的投喂;发现水草在减少时,采取多投些南瓜丝、麦类等植物性饵料,减少龙虾对草料的食量,保持水草面积的比例。同时从6月初开始可在水面上投放一定量的水花生,并用小竹框固定。

投苗当天即开始投喂,使用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0#料,每天傍晚投喂1次,投喂系数为虾体重15%。15天后,可投喂1#破碎料,投喂系数为10%。25天后投喂1#料,投饵率为5%。两个月后改投2#料和3#料,虾体7厘米之前投饵率为3%,虾体达到10厘米之后投饵率为1%。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和食台的残饵情况灵活掌握。为便于观察摄食情况,可在上风口和下风口各设置1个食台。7-9月高温期,应适当减少配合饲料,增加植物性饵料,如豆饼、菜饼、豆粕、胡萝卜、南瓜等。

前期以肥水为主,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中后期勤换水和加水,最好10天左右加换水一次,每次10厘米,透明度为30~40厘米,同时,每月施用溴氯海因消毒一次来净化水质,改善底质,消毒后第三天用EM原露或枯草芽孢杆菌调节水质。增氧机主要在闷热天气、阴雨天开启,一般情况下不开。7-9月高温期,当水位达到1.5米,换水注入新水,换水量在1/4左右,换水后每亩水面用7.5千克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保持水质清爽,使龙虾食欲旺盛,促进生长。由于澳洲淡水龙虾抗病力强,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很少见到发病而死虾现象,因此在病害防治方面坚持“以防为主”,重在水体消毒和调节水质。在苗种下塘前进行体表消毒,防止把病原带进池内。养殖后期如发现纤毛虫可使用纤虫净,并防止农田用药流入虾池。

澳洲淡水龙虾在养殖160天后,大的个体规格可达100克以上,此时可捕捉上市。每年10月气温降到18℃以下时,采用地笼起捕。待地笼基本捕不到时,已有70%左右的龙虾被捕获,此时将池塘水排干,然后下塘收虾即可。由于澳洲淡水龙虾离开水体的忍耐能力较强,可采用塑料泡沫箱干法运输。

2017年基地池塘面积20亩,共放养虾苗10万尾,总产成虾3320千克,平均规格71克/尾,虾苗存活率46.76%,总产值39.65万元,总利润27.13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养殖发现,1厘米左右的黑头苗最耐运输,通过围网标粗能进一步提高存活率。澳洲淡水龙虾喜水质清爽,保持良好的水草生长及藻相,是养殖成功的关键。通过“以草养虾”,具有显著的原位净化作用。经检测,养殖后期水体中氨氮为0.07毫克/升、总磷为0.047毫克/升、高锰酸盐指数为5.30毫克/升,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GB 3838-2002)Ⅰ类水、Ⅱ类水、Ⅲ类水标准,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m.360k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