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1日上午,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其官网发表了一份声明,声明一出,引发网络热议。与此同时,关于乳业国标、中国乳制品质量的争论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乳品质量安全事关民生。在长期社会发展中,乳制品的营养价值受到普遍认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讲座上,张文宏医生更是建议每天早餐喝牛奶,乳制品已经成为家庭饮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尽管近年来国民认知、视野在逐步提升,但这种“先搅混水再唱衰”的论调,依然有一些人乐此不疲,有资深从业者表示该言论逻辑不通。当然,舆论风波背后,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国产奶还能不能喝?中国乳制品的质量究竟如何?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全行业共筑乳品质量安全防线
回顾近10年来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产量、质量都呈现向好的发展态势,中国乳企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565家,销售总收入3577.0亿元,同比增长12.44%,乳制品产量2471.2万吨,同比增长8.58%,在行业共同努力下,国产乳业发展日益成熟,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也大幅提升。
国家高度重视奶业发展,产品质量保持稳定向好的背后,是全行业坚守质量安全底线。
自2009年开始,我国农村农业部已经连续10年组织实施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专项整治行动,监测范围覆盖所有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约22万批次,取得明显成效。
就拿生鲜乳来说,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9)》,2018年,农业农村部对3299批次生鲜乳样品进行监测,乳蛋白含量平均值为3.25g/100g,同比增长0.02%,远高于国家标准,规模牧场生鲜乳样品乳蛋白含量平均值为3.36g/100g。且从2013年到2018年,我国生鲜乳乳蛋白含量逐步提升。
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一些头部企业对自己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以市场上最常见的普通纯牛奶为例,伊利、蒙牛、光明纯牛奶的营养成分表显示,蛋白质含量均为3.2g/100毫升;在高端系列产品中,蒙牛特仑苏有机纯牛奶和伊利金典有机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均达到3.8g/100毫升,远高于国家标准。
此外,2018年农业农村部对3299批次生鲜乳样品的监测结果也表明,菌落总数、黄曲霉素M1、杂质度、酸度、铅、铬等监测平均值均符合我国限量标准,体细胞数平均值也符合欧盟限量标准。
2019年10月,伊利、蒙牛、光明、飞鹤、君乐宝、三元、完达山、圣元、银桥、新希望、雀巢、美赞臣等12家企业参与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举办的“提升乳品质量 企业公开承诺”活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携全国77家乳制品企业向社会共同发出“提升乳品质量 我们共同行动”的倡议。无论是市场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还是各大乳企都在积极推动乳品质量提升,守护消费者健康。
国家主导制定标准,做大做强中国乳业
一个行业的健全发展,离不开权威标准的支撑,对品质要求极为严苛的乳制品行业更是如此。
行业专家指出,乳业国家标准的制定流程严格而规范,其中的严谨程度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2010年乳业国标是卫生部、农业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组成的乳品安全标准清理协调小组经过一年时间完成的,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并于2010年3月正式公布。国标的出台,背后集结了相关企业、业内专家和有关部门多个参与方的无数心血,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行业发展、广大奶农等各种情况,尽可能保证最终标准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同时,国家标准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随产业素质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而升级,生乳等乳品国家标准早已启动修订升级工作。以奶粉为例,2016年,奶粉注册制政策出台。2018年,“史上最严奶粉新政”《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全面实施,解决配方过多、标签标识混乱等问题,在极大程度上抬高了整个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行业准入门槛。
十年来,关于乳品的政策和标准一直在不断修改升级。《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9》显示,中国现行的奶业标准共有200多项,涵盖奶畜养殖、生鲜乳、乳制品、生产加工、质量控制以及检测方法等各个环节和领域,国内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的一致性逐步提高,乳品标准体系日趋完善,为规范乳品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各大乳企也在对标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升级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让消费者不仅“喝上奶”还要“喝好奶”。
总之,过去十年,是中国乳业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中国头部企业走向世界中心的十年。今年的行业平均水平已经远远优于国家标准,头部企业的品质也是毋庸置疑,民族乳业的努力与崛起,需要所有消费者来监督,但也绝不会被轻易唱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