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复案例:“天禄琳琅”明板《丹渊集》的修复
《丹渊集》为北宋文同的诗文集。文同,字与可,人称石室先生,北宋画家、诗人,他的表弟苏轼曾称赞他诗、词、画、书四绝。作为画家,他开创了墨竹画法的“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图4-3-69 明板《丹渊集》第1册修复前
1.版本情况
有关《丹渊集》一书,明万历、崇祯及清代有多个刻本,此《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为明万历毛晋刻本,书签记录为昭仁殿旧藏。此书8册44卷,米黄皮、竹纸、包角、线装。书高25.5厘米,宽16.5厘米。半叶9行,行18字。前后护叶均钤有乾隆三玺,每册第一叶在上边栏正中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上边栏右角钤有“天禄继鉴”。每册最后一叶上边栏正中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上边栏左角钤有“天禄琳琅”章。
2.破损情况
第1册:破损非常严重。全册粘连、糟朽、霉烂、残缺并呈书砖状态。
第2册:破损不甚严重。有虫蛀,书皮、护叶有霉。
第3册:破损严重。全册粘连、糟朽、发霉。
第4册:破损不甚严重。书皮、护叶有霉。
第5册:破损不严重。局部发霉。
第6册:破损严重。全册粘连、糟朽、发霉。
第7册:破损不严重。书皮有霉。
第8册:虫蛀严重。前人修复时只衬未补,书皮、护叶有霉。
修复步骤如下(仅以第1册为例):
(1)清洁。整册表面有厚厚的污泥覆盖,故用毛刷及油画笔对表面附着的污泥进行去除。
(2)分离。分离前观察此书,发现破损非常严重。全册糟朽、霉烂、粘连、残缺并形成书砖。关于书砖的形成,主要是书籍受潮后,未能及时打开并去湿。在潮湿的环境下霉菌大量产生,同时霉菌与墨迹中的胶质成分混溶在一起,附在书叶表面形成粘连并随着书叶由湿转干变成书砖。分离主要采取蒸揭的办法,蒸的目的是软化书砖和书砖中的胶质以利于揭开书叶。先用皮纸包住整册书,外边再裹一层毛巾,以防止蒸的过程中蒸馏水滴到书叶上,包裹严实后放入蒸锅中蒸。首次上屉蒸用时5分钟左右,未见松动,又蒸大约3分钟后才见松软,接下来用竹启子对书砖逐叶分离。在分离过程中发现此书内部受潮后在霉菌的蚕食下已霉烂。分离过程中必须去掉这些“病灶”,才能将没有被霉菌蚕食的书叶分离开,分离过程耗时多日。
(3)纸张分析。修复期间对《丹渊集》的纸张纤维进行了测试。通过显微镜观察其纤维状态,成分为毛竹,其纤维损伤严重,具体表现为纤维老化断裂,结构强度基本丧失。另外,木质素含量高,纤维在显微镜下呈黄色(如木质素含量较少,则纤维呈酒红色,甚至蓝色)。纸张中含有木质素易造成纸张氧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易形成纸张老化,而外因的作用,如受潮、发霉等可加快纸张的老化过程。
图4-3-70 明板《丹渊集》第1册书叶纸张纤维检测图(显微放大100倍)
(4)补破。补破时,补纸采用竹、楮混料纸、薄桑皮纸。竹、楮混料纸用来补破,桑皮纸用来局部加固。与竹纸相比,竹、楮混料纸更柔软,强度更接近原书叶,在竹、皮混料纸中,竹、楮混料纸也是最柔软的一种。由于书叶纸张强度基本丧失,故书叶补破后没有捶平,而采取衬纸的方法恢复书叶平整。我以为,对待如《丹渊集》之类的糟朽严重并失去韧性的古籍,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捶书方法恢复书叶平整,无疑是对已失去韧性的书叶又造成一次破坏。故采取不锤书而衬纸的方法使书叶恢复原状,无疑是对糟朽书叶最好的修复和保护。
在修复此部《丹渊集》的过程中又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书叶中霉变的痕迹。我认为,虽然用褪色剂、除霉菌的化学药剂可以清除书叶上的霉变痕迹,但这对古籍会造成损坏,这些损坏现在可能看不出来,但是若干年后纸张就会发生劣化(比如纸张的强度、韧性转差),纸张劣化一旦形成,这个变化将不可逆,这显然与古籍修复中坚持的“可逆性”原则相背。故我认为,现在的技术手段还不成熟,或者会对纸张造成一定的损坏,那就先不予处理,可以先放一放,在这期间,可以用环境抑霉,也就是用温湿度控制霉菌的生长,若干年后人类可能更聪明了,霉菌痕迹会用生物手段而非化学手段去除。由此我有一个观点,古籍修复要给后人留点空间,别什么都修满了。
图4-3-71 明板《丹渊集》乾隆三玺护叶的拼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