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成都的文化地标,武侯祠一定绕不开。当我们参观武侯祠时,一定会思考:为什么刘备和诸葛亮,君和臣会供奉在同一座祠堂里?为何刘备的墓又会在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中呢?
喧宾夺主
为何刘备和诸葛亮,君和臣会同祠供奉?刘备攻打吴国失败后,退到了白帝城,公元223年4月病逝。5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8月下葬。当时就修建了刘备的陵墓惠陵和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大概一百年后,建立了武侯祠,最初位于成都少城,南北朝时武侯祠迁入汉昭烈庙旁。
其实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今,刘备的庙都只有一个,而成都的武侯祠却不止修建一次,也不止一个。有官府修的,也有民间修的。直到明朝初年,其他地方的武侯祠都已经毁损了,只有紧邻刘备庙的一座还香火鼎盛。而当时,香火鼎盛的也只是武侯祠,刘备庙却冷冷清清。
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蜀王朱椿认为不合礼制,有臣下欺主的嫌疑,于是下令重修刘备庙。按他的意愿,废武侯祠,在刘备庙内增加了一个祭祀诸葛亮的祠堂并根据刘备死后的庙号,定名为“汉昭烈庙”。明朝末年,刘备庙再一次毁于战火。
清康熙十一年,在地方官宋可发等人的主持下,在昭烈庙废墟上重修庙宇时,仍沿袭明代君臣合祀的格局,只是在布局上作了调整,奠定了今天武侯祠的规模并定名为“武侯祠”。清乾隆十一年,四川布政史周琬对历史上昭烈庙和武侯祠的兴废做了一番考证,认为清初重建的武侯祠本是在刘备庙的旧址,不应喧宾夺主,于是将武侯祠大门匾额换成了“汉昭烈庙”,庙内的诸葛亮殿改称武侯祠。但老百姓却改不过来了,仍然称为武侯祠。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决定采用民间认可的“武侯祠”这一名称为正式名称,但“汉昭烈庙”这一块匾额因为是文物,就置于庙祠大门之上,所以就形成了现在“君臣合祀”的局面。
托孤之谜
“君臣合祀”看似无意,却也可看作民间对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得的一种褒奖。当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后,蜀汉依然是蜀汉,因此,当“汉昭烈庙”变成了“武侯祠”,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补偿呢?历代百姓代刘备对诸葛亮的忠义做出的补偿。
刘备与诸葛亮,从三顾始到托孤止,他们的君臣关系被传为千古佳话,这种和谐的君臣关系成为历朝历代效法的楷模。然而,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的一番话,却引起人们许多猜测。
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有人说,这是刘备故意考验诸葛亮的话,意即刘备临终时,仍不能对诸葛亮百分之百的放心。这就是所谓的刘备托孤之谜。有的人在描述这段历史时,甚至不惜添油加醋,说诸葛亮听了这番话,诚惶诚恐,一边痛哭流涕,一边跪在地上,直到把头都磕破了,才赢得刘备的信任。
时下理论研究盛刮“新意”风,文不惊人死不休。然而,没有新意硬要搞出新意,新意便被扭曲。刘备和诸葛亮君臣相得十几年,托孤于诸葛亮,是建立在对他深刻了解和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而诸葛亮在托孤后的表现也完全对得起这份信任。
从古人把武侯祠作为君臣二人合祀祠就可看出,刘备托孤不是谜,而是明白的历史事实。
诚信是古人对君臣二人的褒奖,也是古往今来最令人向往的力量。现在我们倡导诚信,那为什么要对这样的榜样怀有叵测之心,在史书中死抠字眼,硬要找出“阴谋”来呢?明明武侯祠就在这里啊!
编辑 蒲振韬
图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