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培养的名人,白鹿洞书院出过哪些人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03 08:44:23

作者:范玉刚 谷雨

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赣鄱大地上,有一座传承千年之久、闻名遐迩的书院——“海内第一书院”之誉的白鹿洞书院。它坐落于雄奇险秀的庐山云遮雾绕处,著名的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惟此而避开了名山游客的喧嚣。在树木葱翠处,一座幽深典雅的书院静卧在层峦叠嶂之间,这是当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办学,杏坛扬名、传播文化、教化民众的学府圣地。

在中华文化几千年未曾中断的传承中,书院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谓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火种与载体。对于书院文化的阐发,我们既要回到历史的场景尊重其历史贡献,更要立足当下坚定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强调文明之间的相互通约与共识。

白鹿洞书院是先贤立教、教化先民的学府之地,是令我们仰慕的文化圣贤遗迹。唐德宗贞元年间,李渤兄弟在庐山脚下隐居读书时,常有白鹿嬉戏于前,书声、鹿鸣悠扬于书院。因白鹿性情温顺、通人性,被周边村民称为“神鹿”,李渤也因此被称为“白鹿先生”,隐居之地因四周高中间低,俯视如洞,遂得“白鹿洞”之名,并沿用至今。

其实,真正奠定白鹿洞书院崇高地位、使之闻名海内外的是朱熹。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惋惜不已,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学生,划拨田产,苦心经营。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在声名远播中白鹿洞书院享誉海外。在朱熹的推动下,当时理学三大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都与白鹿洞书院产生交集,成为当时理学传播中心,成为播撒文明的文化高地。

传习六艺,成就君子之教。“古之圣人作为《六经》,以教后世。”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古代书院教育的核心目标诉求。在白鹿洞书院时,朱熹整理儒家经典,作注诠释,主张以传统儒家“六艺”经典作为教本。在他看来,“六艺”之教,蕴含人生至理,可以完善心智,使人获得审美欣赏的自由和从事创造的活动,重在引发情感的愉悦与精神的满足,使之成为心性健全的君子。白鹿洞书院文化教化所主张的“六艺”之教,其实就是君子之教,它包含三个方面:对知识的探求、技能的培养和人格的熏陶。礼、乐同出于人心,相须以为用,有助于疏导人情,陶养心性;射、御能够训练体能,锻炼肢体协调能力,提高行动能力,有益身心健康;书、数是知识性的学习,锻炼智力和思维能力,在智慧的磨练中探索客观真理、学习知识技能。三者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实现身心交融,以成人之教。通过修习六艺以滋养智力和情感,恢复人的本性,澄澈心灵,达至融通无碍的境界。六艺蕴含不同的审美向度:“礼”体现中庸之美,“乐”内含中和之美,“射”展现力量之美,“御”蕴含技巧之美,“书”包含造型之美,“数”旨在培育智慧之美。“六艺”之教有其内在的关联与共通处,相互长益,相通相融,共同通向审美之境,成就君子之美。可见,“六艺”之教是审美教育,是君子的人格教化。说到底,内外兼修的君子人格来源于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观。修己心而体外物,达到人自身内外的和谐,便是人格的长成和修身的要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强调并且坚信个人凭借创造生机,通过长期的修身自养,臻入完美境界,即可与天地合其德,与神性同其工,这是书院教育修身成人的理想。

讲义修身,自由辩论。“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重在讲义修身。朱熹倡导读书、修身和济世的统一,形成了不拘一格的讲学模式。讲学不局限于对经义的注解,而体现了更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重在辨明义理、思想交流。延聘名师,摒弃门户之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弘扬各自学派要义的同时,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深入探讨与自由论辩,这种自由讲学、自由听讲的模式,促进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为后世留下了千古美名的“朱张会讲”和“鹅湖之会”。同时,书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相长。

自修参悟,人文化成。书院以“人文化成”为理想,开展教育实践。在教学内容上,白鹿洞书院注重研习先秦儒学名著,圣人参透天地间的道理。一方面,看重儒家经典的修习开启心智,旨在构建涵盖宇宙生灵、符合万物运行规律的宇宙生命观;另一方面,提倡文史兼修的学习情怀,为学生累积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济世情怀。书院的教学过程大多渗透着“化”之特点。书院所倡导的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以及居敬持志。以畅游学海,自修自悟,完成“人文化成”之功。在“化”的过程中个体从生物性的人转化为社会性的、文化性的人,在此过程之中,人通过自身积极有为、自觉的日常践履使人的文化内涵逐渐丰富。“人之为人”是一个“化”的过程,人在自身经历中展开,实现自我价值,人文化成。

崇礼尚义,彰显江右风操。江右地区三面环山,与白鹿洞冥冥之合,源远流长的“久大刚尖”的江右风操与崇礼尚义的书院精神相得益彰。书院讲究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学规,就是倡导言语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敬肃,能够克制愤怒、抑制嗜欲、改正过错、不断向善。明代大儒胡居仁在此讲学,其讲义一开始便是“古之学者,必以修身为本……理明身修,则推之天下国家,无不顺治”。书院还倡导重义轻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教化内容,成为书院遵循的办学方针之一。作为人文教化的结晶,自宋以后,江右大地上忠义之士频出,无论是以身去国、抗疏犯颜的胡铨,还是坚决抗争、从容就义的文天祥,或是秉性刚直、面斥达官的蒋士铨,都彰显了堂堂正正的江右气节,传于后世,万古传唱。

回望历史,需要赓续千年文脉,但更要有现代意识和世界眼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的支撑,书院文化的传承意义大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m.360k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