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对建国前的古籍比较着迷,看见一件件实物能感受空间和时间的交错变迁,恍若隔世,穿越古今。 现如今一提到古籍几乎所有人浮现在眼前的都是线装、大字、竖排、从右往左翻页,这几乎成了古籍的标配。尤其是提到线装几乎等同看到了古籍。
线装书发展到现在花样繁多,并且装饰作用居多,我们今天谈论的是中国传统的古线装。因为古人是从右往左读的习惯,所以装订一般在书的右边,方便翻页。整本书好像是用线串起来的,所以叫“线装”。
(上图是作者最近重新装订的几本老书籍,都是在原书眼的基础上重新订装)
线装书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中国古代书籍的装订历史源远流长,从商代的龟甲、竹简开始到汉代的纸本,从纸本又经历了一系列变革才发展到“线装”,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也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最富代表性的阶段。
关于线装书,有的学者认为汉代已有线装书在书市出售。但经过学者研究,汉代虽然发明了纸,但当时的书写材料,竹、木仍为大宗,其次是帛。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都没有充分的根据说明在汉代(特别是西汉)就已普及。
中国古代的纸本书,大体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汉、唐代只有这种卷轴形式的书(或书画)。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书法,仍是卷轴装的遗风。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种多样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经折装、旋蝴蝶装、包背装,在包背装盛行的公元14世纪的明朝中叶出现了线装书,“线装”是将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装订方法。
线装因为它便于翻阅,而且不易破散。存世的宋、元古籍,其后也多被改成线装,古籍装订遂成了线装书的一统天下局面。 线装与包背装相比,书籍内页的装帧方法一样,区别之处在护封,是两张纸分别贴在封面和封底上,书脊、锁线外露。锁线分为四、六、八针等订法。有的珍善本需特别保护,就在书籍的书脊两角处包上绫锦,称为“包角”。
古籍线装书的穿线不仅是将书页加固到一起的作用,对书籍的外观也有美化的作用。我国古籍线装书线的传统订联方式有四目式、龟甲式、麻叶式等。这些方法东渡传到古代日本又衍生出大和式,新大和式等。
以下简单谈一下我国主要的几种传统线装装订方式:
1.宋本式缀订法通常称「四针眼法」、「四目缀订法」,是线装书中一种最基本且常见的装订形式。 最上面天角和最下面地脚对应书眼的一般定位方法是:取书籍长度尺寸的1/8,书籍宽度尺寸的1/10(大约13~18㎜). 然后将中间距离平均划分为三段,中间两个节点就是另外两眼的位置。天角和地角通常距离相等。如果书籍尺寸过小或太大需适当调整天地角位置。
2.唐本式缀订法此种也属于「四针眼法」。遇到幅面狭长之书籍时经常使用此种方法,其缀订方法基本上是与「宋本式」相同,差别只是在第二、三眼距离较为接近,其封面题签也需配合狭长形幅面,相应为细长形。
3.竖角四目式缀订法具体按书脑打眼数量不同分为「六针眼法」和「八针眼法」这种方法是在在天、地角内斜角位置,各多打1眼和2眼加强缀订而成。清康熙时期,对较为珍贵书籍文献的装帧,通常采用此种坚角法,故也称「康熙式」。通常此种缀订方式用于大尺寸或书页较厚书籍,不但可强化坚牢书角(因书角容易磨损),且也有美化装饰作用,使书籍看起来更为美观大气。大尺寸书籍若使用「宋本式」缀订,则会显得单薄、比例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