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于旻,草枯于野,江没于海,人归于尘,宇宙众生普相无不如此。独于万物之精华,才为万世所称道。
何为万物之精华?或才华盖世,或功勋彪炳,或德著千秋。观泱泱中华数千年文学史,有一位诗人当之无愧,他就是凌跨时空,冠绝当代,老妪妇孺皆知,被太子宾客贺知章称为“谪仙人”的李白。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锦袍加身,参禅悟道,仿佛才是他的本心;邀月对酌,得意尽欢,似乎才是他的兴致;丹青妙笔,写意抒情,好像才是他的偏好;散发弄舟,游历四方,貌似才是他的风范。
如果有如果,李白的人生轨迹,能够遵此而循,那么之后发生的一切也许都将改变。然天地万物,皆如逆旅,亦如黄河之水,一去不返。
事与愿违终是人间普律?若弗,为何世人又总是难逃其咒?究李白一生都在乘风破浪,致仕求途。“一意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世事本无常,处处惹尘埃,宛如他人生的真实写照。本可以舞文弄墨,快意人生,却因自己天赐的文采而睥睨天下,自诩可以“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他也曾有这样的机会,被诏进掖庭,伴君左右,问询国政,却并无名奏良策传世流芳,晚年更是逆时而为,参与谋反,最后落得流放夜郎,终生蒙羞的结局。是天意弄人?
综观李白一生,在各个阶段都充满了传奇而神秘的色彩,这些都浸染心骨,最终孕育出了独特奇异、气象万千的不世之才。
身世的扑朔迷离,除了源于自己的讳莫如深外,诗文流传的记载也有不少矛盾之处。
一说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李白出生于西域边城碎叶的一户殷实富商之家,因母亲梦见“长庚星“而诞,故起字太白。
5岁时,随家迁居于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父亲李客虽重文识字,但平生“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因而对其寄予厚望。
盼李白能读书写文,步入庙堂,成就功业,改变富而遭鄙的境遇。太白也的确不负众望。“五岁即能诵六甲,十岁便能观百家”。
不仅如此,太白涉猎广泛,更喜求仙问道。15岁时,拜当地比他大13岁的道家名士兼纵横家东严子赵蕤为师,研习道术及纵横之术。
及弱冠之年,李白学有所成,并获微名,成为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的典范。“铁杵成针”的故事即是出于太白问学。
在当时的唐朝,平民要想步入仕途,一般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科举,一种是通过制举,还有一种是通过荐举。
李白博学多才,虽兼儒、道、佛精髓于一身,但积极入世、兼济天下才是他一生的主流。
然造化弄人,《唐六典》明文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李白身为商人后裔,就此断送了科举仕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