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习感知集合的意义,幼儿学习靠感知的方法

首页>教育培训>作者:YD1662023-05-02 03:24:54

小班幼儿数学到底都需要学些什么呢?

小班幼儿数学内容包括感知集合(匹配、分类、1和许多、比较两个物体组数量的相等和不相等)、10以内的数、量的知识、几何形体、空间方位、时间。在此暂对“感知集合”部分进行简单梳理。

1、集合:在数学中,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

2、感知集合的意义:集合是幼儿形成数概念系统的基础,感知理解集合不仅有利于数概念的形成,也有利于理解数的分解组合以及加减运算。

3、“感知集合”的核心经验

1)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属性对其进行匹配、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

匹配是分类的基础,是引发幼儿关注物体属性特征的最简单的活动。有大小、颜色、形状、长短等的匹配。比如:成人拿了一个桔子,请幼儿也从装有不同水果的盘子里拿出一个一样的水果。再比如:“找朋友”的游戏,把4双不同花色的鞋子(或袜子、手套等)混在一起,让幼儿帮其找出对子。过程中成人可以有效控制一些变量(数量、颜色、形状),引导幼儿关注到匹配问题,增加他们成功的可能性。

在匹配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属性特征的活动是分类。属性特征是幼儿自己去区分和发现的。针对于小班幼儿,主要是按照事物的某一特征(颜色、形状、大小、长短等)进行分类,比如: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水果放在一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发现对其进行按大小分或是按颜色分或是按什么其它分,过程中成人引导幼儿自己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2)同样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名称、外部特征、用途等)。比如:不同颜色、形状的积木玩具,幼儿既可以按颜色分类,也可以按形状分类。

3)集合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感知其关系(比……多,比……少,一样多)。比如:吃饭时是人多还是碗多,还是一样多?每人奖励一颗冰淇淋,还有谁没有?是小朋友多还是冰淇淋多,还是一样多?等等。

集合之间元素多少的比较一般有数数、一一对应、视觉提示三种方法,但是小班幼儿经常使用视觉提示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元素数量的多少。当然,也可以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另外两种方法。

4、“1”和“许多”

区别“1”和“许多”是小班初期学数前准备教育的内容。“1”是表示集合中元素数量的基本单位。“许多”代表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幼儿区别“1”和“许多”可以感知集合及其元素,为正确学习逐一计数和认识10以内数奠定基础。比如: 1个苹果,1个苹果……合起来就是许多个苹果;许多苹果又可以分成1个苹果,1个苹果……。

5、藏在生活中的数学

在家,成人可以引导幼儿观察餐桌上一个人一个碗一双筷子(小勺)——匹配渗透

爸爸妈妈做大椅子,宝宝做小椅子——匹配渗透。

帮爸爸妈妈摆鞋子——匹配的练习。

收整自己的图书、玩具——分类练习。

在幼儿园,诸如毛巾、水杯按号放置、午睡找床褥、小椅子按号座等都属于匹配练习;像玩具按外形分类收筐、再按用途分柜放置,图书按大小分层放置,画笔和画笔放一起,黏土和黏土放一起等等都属于分类练习。

当然,生活中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引导幼儿感知集合的契机,需要成人的敏锐捕捉,并有意创设幼儿学习的日常生活情境。

总之,幼儿学习数学离不开生活与动手操作;生活中融入数学,会让数学更有趣,便于幼儿理解。

参考资料:

《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数学》——黄瑾 田方著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林嘉绥 李丹玲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m.360k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