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12月9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一份答复函,针对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稳步推动编程教育纳入我国基础教学体系,着力培养数字化人才的提案》做出了官方正式回应。答复函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近几年编程教育的工作进展情况,表示编程教育等信息技术已经纳入到小学、初中科学课程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阶段也已专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这个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大部分网友认为中小学课程本就非常紧张,担心编程教育纳入一般性教学后会增加学生负担;一部分网友则支持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编程教育内容,认为这样做有助于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国家未来打造创新之国意义重大,甚至呼吁高中的编程课程可以再提高难度。
根据教育部答复函的内容,我们知道目前在小学和初中的科学课程中已经包含了编程教育内容,只是并不清楚比重有多少。以个人了解,编程课程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还是非常难的。尽管目前确有少数学生兴趣浓厚,而且学得不错,但是大部分学生及家长都表示太难。会不会因此而加重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网友们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不赞成将编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不只是为了减负,更重要的是需要厘清所谓创新的基础究竟是什么。计算机技术的确是一个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的关键领域,教育部落实国家相关人才发展政策也是职责所在,但是中小学教育毕竟不是对接市场的技能训练所,即便是大学也需要与效用化的市场保持一定距离。太早注入实用性技能学习反而会干扰基础教育的效果。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综合创新方面有成就也有教训。教训就是太偏重技术应用,忽视了基础研究。这一点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看得非常清楚。他最近在不少大学发表的讲话中不断地表达了基础研究的关切,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基础研究是我们的短板。因此,华为在全球招募了不少并不从事应用研究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实行天才计划招募年轻的天才大学生加盟,以此充实华为的研究基础。他呼吁大学要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特别是数学、理论物理、生化这些基础学科。中小学教育无疑是基础中的基础,中小学的基础没打好,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也很难学好。过于偏重应用性,对基础研究是不利的。
由于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一直比较好,家长们也倾向于鼓励和引导孩子选择这些专业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课外辅导上很舍得投资,有的中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在编程方面有一定水平了。而在实际创新研发领域,计算机软件只是诸多创新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当前,智能(AI)研究更重要的知识是数学与语言(逻辑),而哲学、伦理与社会学这些传统文科知识也很重要,它们有助于工程师处理好与技术有关的价值问题,避免人类被技术统治。也就是说,编程仅是技术研发中的一个环节,编程学得好并不意味着创新能力就强。创新需要更基础的原创性,这就不是编程能够贡献的了。
学校有条件可以开设编程类课外兴趣班,吸引有兴趣有天赋的中小学生去学习,这种模式可能更合适,答复函也提到只是将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说明它与其他基础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从这个角度说,这则新闻可能被过度解读了,只是这也从侧面呈现了外界的担忧,希望我们的教育不要在功利主义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