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无法推倒重来,所以,家长唯有不断学习,才是对孩子负责的态度。
相信你应该听过蒙台梭利吧,她被誉为"现在教育的创始者"。
其实,她提出"蒙氏教育理论"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如今过去了100年,即便科技已经发生过颠覆性的爆炸变革,她的理论中仍旧有很多观点很先进,能给身为父母的我们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想法。
1、给孩子自由才是真正的爱
很多时候,成人是在为孩子的成长设置障碍,是的,你没看错。
刚出生的孩子是脆弱的,他们无法以一个独立的人的身份行使自己成长的权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面对的都是成人想当然的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讲究严苛的诗礼传家;
西方讲究"绅士的教育",讲究放养、自立。
可不管是哪种,家长们都没有换个角度思考过:自己所给予孩子的,是不是孩子所期望和要求的?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蒙台梭利注意到:
所有的孩子,哪怕是刚出生的婴儿,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他们在潜意识里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如何学。
如果成人不加干涉,只是提供保护与帮助,那么孩子自己就能够走得很好,可这一点却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不为人知。
在这之前,人们所提出的各种幼儿教育理论,并非建立在了解幼儿本身心理状况的基础之上,而我们家长也只是以成年人的眼光、心态及心理需要对幼儿进行养育,包括现在,仍旧是如此。
于是才有了那么多对孩子的"塑造"和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曲解。
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我们要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给他们真正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爱。
2、教孩子要巧借敏感期规律
给孩子自由,不代表要对孩子放任自流。
这种"自由"是指:
当孩子沿着成长规律前行的时候,家长不要多加干涉,相反,应该给他们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由、更加科学地以自己的意志成长。
家长这时候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约束。
说到"引导"和"帮助",就必须理解蒙台梭利的"敏感期教育"理念。
在蒙台梭利看来,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都有一个"敏感期"。
在该项能力的敏感期内,这项能力随时都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和成长状态。
如果能够在这时给它以适当的刺激,它就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长。
当敏感期结束后,这种积极的力量就会逐渐消失。
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虽然不会给孩子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但却会给他在这个方面造成遗憾和障碍。
蒙台梭利经研究总结出的儿童敏感期主要包括:
0~6岁的语言敏感期;
2~4岁的秩序敏感期;
0~6岁的感官敏感期;
0~6岁的动作敏感期;
3~6岁的书写敏感期;
4~6岁的阅读敏感期。
要想让孩子能够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家长就应该在孩子的敏感期内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促进孩子各项机能的正常发育,以免贻误时机。
3、爱发脾气可能是秩序敏感所致
孩子的秩序感到底有多么的强烈?
这种秩序感作为一种本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出现了。
对于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对秩序的敏感几乎成了他该年龄段行动的决定因素。
家长如果用心观察,会经常见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一件物品放错了地方,孩子们很快就能发现并且将它纠正过来。
不仅仅是这种情况,其他一些细微的、与往常不一样的变化,也都是孩子第一时间发现的。
比如:衣服放的地方没放对,椅子没有摆到应该摆的地方等等,这些小的误差都被2岁左右的孩子发现过。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会让他们在看到不合乎秩序的情况出现时,产生异动。
但是,这些还仅仅是秩序敏感期发挥作用的外在表现,它存在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于此。
孩子的心理发育决定他需要秩序的存在,满足了这个需求,孩子就会获得快乐。
一名幼儿园的资深老师介绍:
那些三四岁的孩子在上完课以后,一定会把教具放回原位,他们非常喜欢这个课后环节。
秩序感让孩子们下意识地记住了他们所看到的每一样东西的位置。
这种能力其实也是一个人能够适应环境,能够在所有的细节方面支配环境的表现。
只有当一个人闭着眼睛,都能在所处环境中随意走动,伸手就能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拿到手,他才会真正感到平静和快乐,心灵才能与环境相协调。
孩子当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