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叫黄裳的很有不少,其中名声最大的莫过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那个写《九阴真经》的道士了,但那毕竟是小说家言,不能当真的,当然,还有一个是福建南平的黄裳,是个词人,但同我今天要说的我们广元黄裳不是一个人,在时间上他要早大约一百年,诡异的是,他们都在大宋王朝官至礼部尚书。
广元名人出有不少,但如果数起来怕只有武则天一人了,尽管我不认为这女皇是广元人,但广元人民是坚信不疑的;不过,这黄裳却是实打实的正宗广元人,只可惜,广元人民早已不记得他了。
这也不能怪广元人民,谁让他身上没故事呢,你又不是民族英雄,又不是风流才子,也不如那坏事做绝的秦桧那般地遗臭万年,身上又没给自己整点香艳韵事,给百姓们当个茶余饭后谈资,凭啥后世要记得你,是吧。
黄裳,《宋史》有传,他字文叔,号兼山,南宋隆庆府普成人,也就是现在广元剑阁人,进士出身。他曾辅佐过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先后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侍讲、礼部尚书等职。
这隆庆府在当时的地位远高于现在的广元,此地学风颇盛,文化繁荣,大宋朝仅隆庆府普成县的进士就有12人之多;而黄裳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史载其“少颖异,能属文”,大概也是神童一枚吧。
他是正宗的进士出身,当年是以二甲高中,但他只是个来自边远山区的穷书生,一点家庭背景也木有,所以在授官职时不但没留在京城当京官,反而却被弄到也属剑南道的阆州新井县,也就是现在四川南部县一带当了个县尉,差不多相当于公安局长一职吧。
一介文人被授以这不相*武职,黄裳内心地不满自是很大,但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天下为已任,广作社会调查,思索治国之道,并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很快就引起了上方的关注。
由于他政绩突出,上书朝廷奏请实施利国利民之方略,很受孝宗皇帝的赏识,又适逢朝廷诏定讨论蜀中兵民大计,黄裳被举荐廷对,他的奏对契合实际,言之有物,且有很强的操作性,大受孝宗赞赏,不久便将他调回京城,晋升为国子博士,这就相当于国家高级管理顾问了,应该属于皇帝智囊团中的人物了。
黄裳所处的孝宗朝是继高宗赵构后的朝代,此时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那曾将大宋打得满地找牙的金人,虽然绍兴和议带来了暂时的和平时光,但不确定因素多多,为防守计,黄裳向孝宗提出了“定行都”,“课吏治”和“设重镇”三项建议,奏文曰:“中兴规模与守成不同,出攻入守,当据便利之势,不可不定行都;富国强兵,当求功利之实,不可不课吏治;捍内御外,当有缓急之备,不可不立重镇。”。
简言之就是在建康设立行都,便于出攻入守;去冗删繁,精兵简政,整顿吏治;在汉中,襄阳至镇江一线设立五个重镇,建立稳固之防线,在确保江南不受威胁的同时,富国强兵,并努力收复失地,光复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