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日)是一个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1378年前的今天(公元641年3月2日),一个只有16岁的文弱漂亮的小姑娘,在别的姑娘哭天喊地不愿进藏的时候,唯独她敢挺身而出,赢得了民族团结和安宁的局面,也赢得了上千年来后人对她的敬仰。她是谁?为啥她能在1300多年前的那个时候能挺身而出?
她就是美丽善良的大唐文成公主,一个勇于担当的山东姑娘。
3月2日,是她启程进藏和亲的日子。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当年文成公主感人的故事。
和亲背景
文成公主,名李雪雁,祖籍山东济宁(今任城),其父史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因战功被封为任城王,他的女儿李雪雁就生在任城,是个地地道道的山东姑娘。
当时的吐蕃对于中原王朝的子民来说,远不如信息化的今天人们对西藏的熟悉。吐蕃王朝地处高原,低压缺氧,内地人到那里连呼吸生存都艰难,从这一点来看,吐蕃面对强大的唐朝,只要不主动进犯,亦足以立于不败之地。
但历史就是不按惯例出牌,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吐蕃年轻的赞普松赞干布以武力统一藏区后,目空一切起来,以为天下无敌,他偏要放弃高原优势,跑下高原来撒野,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四川松潘县),没想到此时唐太宗领导下的唐朝正处于强盛时期,派大将侯君集率领大军讨伐,先锋官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在侯君集大军赶到前就赶紧撤军。
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
松赞干布这才知道自己太不知道天外有天,如梦初醒般看到了吐蕃与大唐的差距。松赞干布不愧为能屈能伸、愿打服输的好汉,反过来十分佩服和倾慕大唐的强盛,他派使臣向唐朝上书承认了错误,并俯首称臣。做到这一步事情本来已经了结,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个败军之王居然在派遣使者上书称臣的同时,提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向唐朝皇室求婚的要求。
在和亲一事上,唐太宗李世民毕竟是深谋远虑的明君。他也知道关羽当年没处理好和亲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历史记载,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在留守荆州时,东吴孙权为了和关公拉近关系,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为媒,想娶关公的女儿做自己的儿媳妇。关羽早已忘记了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嘱咐,竟当着诸葛瑾的面大骂孙权,说:“虎女焉能嫁犬子!”结果是两家闹翻,关羽最后走了麦城,失去荆州。事实上,孙权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儿子比关羽的女儿身份高贵多了,可关羽竟将孙权比为“犬”,将自己比为“虎”,其盲目骄傲自大为自己失败埋下了祸根,也导致蜀国从此由盛转衰。
唐太宗李世民没有因为对方是战败者而轻视松赞干布的请求。事实上,当时如果拒绝吐蕃求婚,作为战败国的吐蕃也无可奈何,但这样一来,吐蕃就会怀恨在心,你唐朝现在虽然强大,但不可能永远强大,唐太宗再英明,也不可能真正“万岁”的!到时唐朝的边境将永不安宁。但如果同意吐蕃的求婚,吐蕃不仅会感恩戴德,而且会换来边关的长期安定。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他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原,断可知矣。”因此他同意了松赞干布的求婚。
文成公主挺身而出
大家都知道当时的吐蕃遥远人稀,普通百姓都不愿意涉足,何况皇家公主?
大唐公主们听说和亲一事,都唯恐选到自己,哭着喊着躲得远远的,无人愿意去吐蕃做“压寨夫人”。
在这种情况下,深明大义的李雪雁挺身而出,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但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民族团结,毅然应征做和亲公主嫁与异邦。正一筹莫展的唐太宗喜出望外,将她封为文成公主,派遣她远嫁吐蕃,承担起促进唐蕃睦邻友好的政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