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宗在位时间很短,在民族关系方面基本上延续了仁宗时期的民族政策,宋辽夏三方之间虽不平静,但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宋神宗继位后,决心改变宋在辽夏关系中的被动地位,兼制辽夏,收复汉唐旧疆,直接导致北宋的民族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宋蕃关系、宋夏关系、宋辽关系、辽夏关系、夏蕃关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为实现“开拓青唐,经略银夏,复取燕云”的战略目标,宋神宗以王韶为将,出兵河煌,击败了当地的蕃部势力,攻占“熙州、洮、岷、叠、宕”诸州,设熙河一路,使宋军得以直接面对西夏右厢,取得了对夏的战略优势。
神宗用兵河煌,迫使一向亲宋的河煌藩部向西夏靠拢,吐蕃大首领董毡与西夏实现了联姻,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且联合兵力进行反攻。
西夏和吐蕃的联合对宋朝朝廷经营河湟战略,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熙宁七年(1074年),董毡军于踏白城大败宋军,宋将景思立战死,木征趁机联合西夏进围河州,熙河局势空前紧张,宋廷不得不厚抚董毡,赐予大量茶彩,加封董毡为“西平节度使”,重新获得吐蕃的支持。
此时辽夏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宋廷逐步取得对夏战略优势、西夏面临覆灭之时,辽重新恢复了对西夏的支持,宋熙宁四年(1071年)宋夏为争夺横山要冲啰兀地区发生激战,西夏失利,遣使向辽求援,辽“阴发腹里兵三十万往西界”,使得夏军士气大振,击败宋军。
与此同时,契丹趁机在宋辽边境发起战事,挑起事端,要求重新划分宋辽河东、河北蔚、应、朔三州的地界,宋辽关系再度紧张,为稳定契丹,宋廷不得不作出让步,割让边地七百余里。
熙宁八年(1075年),交趾入侵,攻占钦州、廉州等地,神宗以郭逵为帅征讨交趾,于富良江大破交趾军,尽复失地。
元丰四年(1081年),在攻取河煌、稳定契丹、平定交趾之后,神宗以夏秉常为梁氏所囚为借口,五路伐夏,终因指挥不当大败而归,其后西夏又攻破北宋军事要塞永乐城。
这两次战争使宋军遭到沉重打击,使宋神宗平灭西夏的计划归于失败。虽然宋军在啰兀、灵州、永乐战役中败北,但却取得了开拓熙河、进占兰州、陕西四寨的胜利,一举扭转了宋军被动挨打的局面,从战略上讲,宋神宗时期的对外政策还是有一定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