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鸿河
从泉城路出青龙桥往东到历山路,这条笔直的大道叫解放路,又叫解放桥路。
但解放桥在哪里?您还真找不到。
甚至不少中青年人争议说,“解放桥根本就没有桥”。
那为什么叫解放桥呢?
而且还有著名的解放路和解放东路?
答案是解放桥从前有桥,地址就在后坡街南口和十亩园东街口之间。
1952年建马鞍式单孔木桥;
1959年改为砖石涵洞;
1962年7月,拱涵被暴雨冲毁,市民伤亡数人,后改建为单孔混凝土板桥。
现在路边小花园中注有石刻标志。
上世纪80年代初此桥还在,钢筋水泥灌制,有七八米宽,两边护栏是焊接角钢涂蓝色喷漆,后整体埋在这里。
地下是棚起的东城围子壕,过去是防洪排山水的一条大沟,也是保卫济南明府城的拱卫。
1947年秋天,国民党山东省守备司令王耀武,为了防御解放军的进攻,命令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竹木军用吊桥。
据住在青龙后街的老人们讲,吊桥为木质,撑了一年多,在圩子壕的西沿,两层横向有10米多长,上面有十几个国民党兵士守卫。
吊桥大概有四米宽,配有两组轱辘把子,壕下水中插着尖头锋利的竹竿。
多数时间吊桥是吊起的,有时也不定期落下,允许住在附近的庄稼人借道进出窑头、甸柳庄等地。
这应该是这里最早的一座吊桥。
1948年9月19日,解放济南战役打响。
担任佯攻任务的华东人民解放军第10纵队,在许世友司令员的授意下,佯攻改主攻首先拿下燕翅山后,奋力打开今天解放阁处老城墙。
10纵第一支部队首先在吊桥处沿小道攻入巽利门,踏进济南市区。
当时有几十名解放军因不知圩子壕水中有竹尖暗器,跳入水中时被扎死扎伤,烈士们的鲜血把壕沟里的水都染红了,他们为解放济南英勇牺牲,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墙突破口处修建了解放阁。
1952年在吊桥处人民政府修建了一座新桥,命名为解放桥。
沿途铺设了直通泉城路的沙石路,被人民政府命名为解放路。
1962年夏天,济南南部山区连降大雨,洪水漫过了圩子壕,有数名市民在桥上被洪水冲走。
因此政府在原址又重新建起一座有铁质护栏的水泥管道桥。
上世纪70年代末,因拓宽抬高解放路,解放桥在原址被棚盖地下,所以后来的人们再也看不到解放桥的痕迹了。
但革命烈士用鲜血开拓的解放路,则永远留在了济南大地上。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