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些俗语,乍一看,与现实生活的风俗极不相符,是不是搞错了,没有这样的俗语?
“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就是这样一句农村俗语。
我国很多村庄,历史都在数百年以上,上千年的村庄也有不少。有村庄,也就有人生活,就会有新的生命不断出生,老人不断离世。
老人离世后的归属就是墓地,因此,有村庄的地方必定有墓地。如果一个姓氏或家族世代居住在这个村庄,那他们墓地的历史与村庄的历史一样长。
姓氏或家族都有始祖,但始祖有两种,一种是姓氏或大家族的总始祖,另一种是支派始祖,甚至小到一个村庄的第一代也称始祖。
因此,在农村,姓氏或家族不仅给本地的始祖扫墓,还要给原籍地的始祖扫墓,始祖以下的嫡系祖先也同样要扫墓。
这些祖先坟墓,一般都在十代或数十代以上。很明显,这与“扫墓不过三代”的说法截然不同。
至于扫墓的时间,比如清明扫墓,清明期间,农村大多已进入春耕季节,只要夜幕未降临,就会在农忙之中抽时间去扫墓。
实际上,很多村庄的墓地就在村庄附近,又因家里的祖坟太多,很多农家为了不耽误农村,把“祭扫”分开。
春分过后不久,有一些人就开始到坟地砍青,也就是把坟头的柴草砍掉,每天挤出一点时间砍几座坟,也就不管什么时辰,只要太阳没有落山,就可以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