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68年,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父亲白建启是一名工人,母亲是小学老师。童年时光虽然简单,却也充满温馨。
白岩松回忆起父亲虽是工人,却能写一手苍劲潇洒的毛笔字。每到年底,父亲就忙着给左邻右舍写春联,白岩松和哥哥白劲松则帮忙裁纸、研墨。
写完对联后,父亲还会用高粱杆和剩下的红纸为两个儿子做风车,兄弟俩在寒风中奔跑嬉戏,欢声笑语飘得很远。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在白岩松6岁那年悄然而至——父亲被查出肺癌,两年后不幸去世,全家陷入悲痛的深渊。
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瘦弱的肩膀上。除了抚养两个儿子,她还要赡养母亲和白岩松的舅舅、姑姑,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二,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白岩松和哥哥每天天不亮就去2公里外的地方挑水。冬天里,兄弟俩的脸颊被冻得又红又肿,手上全是裂开的血道子。尽管如此,想到能帮妈妈减轻体力负担,兄弟俩从不喊一声苦。困境中的白岩松找到了精神寄托——阅读。三年级起,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能找到的每一本书。
他用母亲的工作证在呼伦贝尔市的两所图书馆办了借阅卡,轮换着去借书。每当母亲从单位借回《当代》《十月》等文学期刊,白岩松就与她抢着读。
这种阅读习惯也影响了他的学习。上课时,白岩松的思绪常常飘到书中的人和事,因此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不坏。直到高三,白岩松才幡然醒悟,开始发奋读书。
三,他将政治、地理、历史的复习资料订在一起学习,每天复习40页,完不成绝不睡觉。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创造了"二中奇迹",从班级倒数跃升至年级前十。1985年,白岩松以483分的好成绩,超出重点线30分,成功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新闻系,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从此,这个来自呼伦贝尔的少年,踏上了改变命运的征程。1990年春天,一个细雨濛濛的午后,命运让白岩松遇见了他的一生挚爱——朱宏钧。
当时在《中国广播报》任职的白岩松去锅炉房打开水时,看到院子里出现一个举着红雨伞,穿着碎花连衣裙的姑娘。她长发披肩,袅袅婷婷穿过林荫道,走进了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