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由上海科技馆联合上海市乡村产业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稻养万年”科技 农业科普展在上海科技馆二楼特展厅拉开帷幕。
展览由“序厅”“春寄”“夏美”“秋庆”“冬享”及“尾厅”六个部分组成,以万物生长春夏秋冬的轮回四季为线索,通过标本、道具、实物、场景、多媒体互动等形式,传播“农业滋养人类、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策展理念,带领观众领略一粒稻米的前世今生。
在“动手制作一碗米饭”互动展览项目前,围上了不少“小观众”,平时看着父母做饭的孩子们此刻卖力地 “扇风点火”,亲自体验模拟烧制柴火饭的过程。除了互动区,观众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如“种子圣殿”般的百余种不同稻种、茁壮成长的活体水稻秧苗、稻田共生系统动态景箱等缤纷多样的互动展示。
范女士和女儿正在“春寄”展区,女儿用手搓磨着成熟的仿真水稻粒,听着妈妈的科普。范女士表示,今天带着孩子来看展,让她知道整个一个水稻的成长过程,懂得每一粒米都是来之不易的。
本次展览的另一亮点是社会化资源的大力合作。展区的一角,全球独家推出的“智慧型谷物粮食分层磨削装置”刚刚在北京国家“十三五”重大成果展上展出,在原理、结构及系统上实现了“三大颠覆”,解决了稻米加工长期存在的高增碎、高能耗、高米温,每加工一万吨大米可增加870吨以上的整精米,每年可增加50%以上的经济效益。
麦稻智慧粮集团代表施风蕾告诉记者,“传统的米加工处理是用压力碾磨,而这台机器是用磨削的方式,有一个原理性的颠覆。不仅可以处理稻米,还可以处理藜麦、青稞或者胡椒这一类比较难处理的谷物,也得到了科技部的认可。在加工环节的处理可以让整个碳排放节约至少260万吨每年。”
此次的“科技 农业展”策展邀请了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团队和复旦大学“专家团队”作技术支撑。开展当天,复旦大学教授卢宝荣也在现场与观众进行交流科普:“中国有五种谷物,其中水稻为首。我们现在吃的稻叫作亚洲栽培稻,起源于普通野生稻。在亚洲栽培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物种起源于非洲栽培稻。”据悉,展览中展出的30多份国内外水稻种子的珍贵标本皆来自于卢教授的收藏。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团队负责人罗利军也表示,“搞一个以水稻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很好。用这种通俗的方式,让后代都知道农产品不容易,种出水稻不容易。”
目前,该展已入选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质主题展览全国巡展”,展期至 2022年3月2日,首展结束后将开启全国巡展之旅。
栏目主编 许素菲
责任编辑 徐玲
摄影 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