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南方日报》寥寥数语宣布了一则大消息:“国务院已于1月7日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东莞市升级为地级市”。30年来,东莞从农业小城发展成为“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世界工厂”。2017年,东莞GDP预计将达到7675亿元,是1988年建市之初的163倍,用仅占全国国土0.03%的面积,创造了全国0.9%的GDP,贡献了全国1.5%的税收。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引入大量科研创新项目和人才,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升级,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鲜活样本,近期更是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契机,提出了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的战略目标。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东莞市升为地级市。东莞成了国内少有的不设区的市,直接管辖乡镇。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下,东莞获得了更加自由的发展机会,并趁势迈上了经济快车道。一个普通的农业小城,仅用3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数百年的工业化历程。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东莞开始由昔日“三来一补”的“世界工厂”向创新基地转变,率先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大规模推广“机器换人”,引入大量科研创新项目和人才等,逐步探索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目前,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028家,较2015年增长超过一倍,国家高企、后备高企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7.8万人;2016年全市R&D(指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占GDP比重达2.41%,排名首次跃升至全省第三。
最新数据显示,东莞目前已集聚了超过100万市场主体,8万多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6千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今年上半年,东莞智能手机产量达1.82亿台,同比增长30.8%,占全球出货量的四分之一,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手机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的重要中心。在东莞,1个小时以内,电子信息产业都可以配套齐全。
依托智能手机制造的“风口”,东莞还诞生了华为系工业企业和步步高系工业企业两个“千亿级”巨无霸,改变了多年来产业“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局面。
30年来,对外开放的意识融入了东莞经济发展血脉,并在新一轮全球化背景下厚积薄发。2016年,东莞入选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东莞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016年东莞进出口总额11416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
2016年,东莞全市生产总值达6770亿元,并成为全国第二个全年国税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地级市。东莞所有28个镇都进入了全国的千强镇,13个镇进入全国百强镇;松山湖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15位、全省地级市首位。在中国社科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的最新一期报告中,东莞城市竞争力排全球第154位、全国第10位(含港澳台)、广东第3位。
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战略,明确了东莞与广深并肩作为科创走廊的建设主体,参与世界城市群的竞争。东莞也推出了“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确立了向创新特质一线城市挺进的目标:推动东莞的创新发展从科技支撑产业向科技引领产业转变,从分散式创新向协同式全域创新转变,从服务自身发展为主向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转变,全面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采写】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