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侵袭,迫使全球笼罩在人人自危的恐惧之中,无数自诩医疗技术名列世界前沿的发达国家,也在它面前纷纷败下阵来。
可见,传染病对于人类文明社会的攻击性仍旧不容小觑。而在15世纪初,我国曾遭受过一场比新冠还要可怕的天灾,那就是明清小冰期。
许多人认为,明清小冰期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直接覆灭了一个王朝。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小冰期是什么。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气候学家马泰(Matthes)于1939年提出。
小冰期,即冰河期(地球表面有大规模冰川覆盖的地质时期)的微观版,持续时间较短,但是更加频繁。
而即便是“微观版”,对于人类的影响也相当可怕了。
在著名灾难片《后天》里,便用直观的视觉特效描述了地球在一天之内进入冰川期后的可怕场景:比砖头还厚的冰雹、几十米高的巨浪海啸、以秒为单位的极端结冰速度……
虽然小冰期不至于像冰川期这么恐怖,但对于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而言,纯粹的低温就已经能为他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好在这样的小冰期,在历史上并不算多。
在我国物候学创始人竺可桢先生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将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四次小冰期,将其时间大致划分为:公元前 2000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 400 年及公元 1600 年左右的几个世纪。
其中,我们所讲述的明清小冰期,就是15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的这段气候寒冷周期。
明清两朝国祚相当,都是接近300年的长寿王朝,且一半的时期都在经历小冰期的肆虐。按理说,如果小冰期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覆灭,那么清朝却为何能躲过一劫,甚至开创了康乾盛世呢?
有人说,之所以小冰期会在明朝造成巨大的影响,而清朝却能磨平影响,就是因为清朝针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在制度上做出了纠正和修改,且清朝君主更加勤政爱民,在赈灾上更加尽心尽力。
但这种说法显然过于简略,究其细因,就说来话长了。
小冰期对底层百姓的影响首先,气候变化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王国而言,其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而对于以渔猎、游牧为生的女真族(当时的后金主要民族)还能勉强忍受。
据明朝方志记载,在江浙一带,“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杭、嘉、湖三府自五月不雨,至七月八月雨如注,狂风交作,经数日夜不息,山洪暴发,庐舍倾圮,圩岸崩頺,郊原皆成巨浸。”
这段话看来十分绕口,但倘若对比一下现代,大家就能理解了。2022年8月13日,在彭州龙漕沟曾爆发了一场山洪,不少来此游玩的游客,一瞬间被尽数冲走!
其中,一对父子被困在汹涌山洪间的巨石上,等待救援。然而随着水位逐渐升高,父亲首当其冲被急流冲走,而孩子也没支持太久,被救援人员发现时已经失去了生命特征。
这样的结局令得一众网友叹息不已……生命在大自然的威力下,竟是如此的脆弱!
可见,一般的旱涝灾害,普通人已经难以支持。更不用提,小冰期这种气候剧烈变迁的异常状态了。
而明朝所面临的灾荒情况,不管是灾荒频率、灾荒次数及破坏程度,在当时都是空前的。明清小冰期,具体体现为夏季洪涝交替,冬季酷寒难忍,并伴随着地震、蝗灾、鼠疫等自然灾害,对于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在服饰上,从女子服饰的审美变化可见一斑。
极端恶劣的低温气候冲击下,棉花成了市场十分紧俏的硬通货,其价值堪比丝绸、白银。于是无数农民转而种植棉花,而在江浙一带也开设了大量以加工棉衣为主的成衣铺。
而为了更好地御寒,这时候的女子棉衣一般都被制作成立领形制,而宽松的袖口也变成了收紧的琵琶袖。以便尽可能地少裸露肌肤、保存温度,避免被冻死在极寒天气里。
这么一想,和我们现在冬天穿的羽绒服倒是有几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