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代表,受众广泛各有千秋,相对而言,《红楼梦》略显曲高和寡,《西游记》略显俚俗,《水浒传》略显草根,《三国演义》则横贯古今,充满智慧,老少咸宜。
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罗贯中便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了本书所载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表面上看文字简短,实则内容丰富,总结来看,罗贯中的开篇一共交代了四大历史背景:
一、天下大势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
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
为三国。
所谓言简意赅,大抵如此。以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阐述了本书所载故事发生之前的历史过往,且饱含哲理,令人深思。西周末年,周幽王荒淫乱政,为搏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导致了后来的犬戎入京,随后平王东迁,开启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乱世,战国七雄纷争,最终秦始皇统一中国。短短十几年后,便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掀风作浪,攻灭秦朝逐鹿中原,刘邦笑到最后建立大汉王朝。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施政不善引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刘秀乱世崛起建立后汉,汉祚得以延续。后汉儿皇帝成“风”,导致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和专权,传到汉献帝刘协时,皇室彻底失去对中枢和地方的控制,最后天下三分,魏蜀吴割据一方,此即本书所载故事。
二、桓灵二帝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
一般认为,后汉末年乱世出现并导致亡国的祸乱之源,在于汉桓帝、汉灵帝,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有“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之语,罗贯中亦持此说。后人有“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之说,对于后汉的亡国极为痛惜。而之所以会出现”汉独以强亡“的悲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后汉的皇帝多短命,导致儿皇帝层出不穷。公元88年汉章帝去世后,9岁的刘肇登基称帝,即汉和帝,此后即位的皇帝多在10岁以下,且皇位更迭频繁,顶峰时期三年间换了4个皇帝。汉桓帝、汉灵帝两人均当了21年皇帝,是东汉中后期难得的一段“平稳”时期,但是两人却都荒淫无度,外戚宦官弄权,造成了“党锢之祸”,尽失人心,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了黄巾之乱。
三、窦陈失手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汉桓帝即位后,梁太后垂帘听政,朝政大权落入外戚梁冀手中,21年的皇帝生涯中,前13年可谓是傀儡一个,后来在宦官的鼎力帮助下才诛*梁氏外戚掌握了朝政大权。在汉桓帝夺权的过程中,宦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后皇帝也在同一天封五个宦官为侯以示恩赏,宦官由此得势,内廷外朝一片乌烟瘴气,引发了太学生的不满,请愿的太学生集团与宦官集团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汉桓帝大怒逮捕了数百名太学生,后来在太傅陈蕃、将军窦武的斡旋下,这些太学生才得以被释放出狱,但是朝廷却禁锢其身不许他们为官,即所谓的“党锢之祸”。汉桓帝驾崩后,汉灵帝即位,外戚窦氏掌权,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这一对搭档掌控了朝政,二人对宦官深恶痛绝,密谋除去汉桓帝在位时形成的宦官集团,掌握实权的窦武开始阶段手段强硬,诛*数名宦官,在其后收到后宫干扰犹豫不决,没有听取陈蕃当机立断的决议,导致宦官集团趁机反扑,在抓住机会挟持皇帝与太后,矫诏*死了窦武、陈蕃及其党羽门人几千人。
四、十常侍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
汉灵帝在位期间,享乐无度,朝政荒废,崇信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因他们都任职中常侍,取其成数故称“十常侍”。汉灵帝对十常侍的信任至极,以至于对人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而十常侍呢,则拿着皇帝的信任,卖官鬻爵,横征暴敛,祸乱天下,其党羽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人敢管,广大穷苦人民几无生路,在饥饿与死亡面前,举起了反抗之矛,黄巾起义由此而发生,《三国演义》即由此而始。
作为第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地位超然,内容不俗,虽些汉末故事,开篇却言尽千年历史,由远及近,由大及小,丝毫没有虚空之感,以史言史。
汉风明骨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