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一调,一板一眼
一招一式,一悲一喜
本期“遇见非遗”为大家带来
川 剧
▲ 川剧表演
川 剧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也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过程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剧,一直延续至今。
▲ 川剧脸谱
川剧的发展
明末清初
随着移民的进入,南方的昆曲、弋阳腔、青阳腔及陕西秦腔、湖北汉调、安徽徽调等,逐步与四川的语言及民间音乐相融合。
清乾隆、嘉庆年间
各声腔剧种基本完成了“四川化”衍变过程并通过锣鼓将各种声腔,融汇于统一的剧种风格之中。
至20世纪上半叶
川剧传统艺术流派总体上分为“四条河道”。沱江流域的“资阳河”擅长高腔戏;岷江流域的“川西坝”河道擅长胡琴戏;嘉陵江流域的“川北河”擅长弹戏;今重庆地区的“下川东”河道,由于靠近长江水陆码头,戏班流动频繁,高腔、胡琴、弹戏皆有所盛行。
晚清戏曲改良至三庆会成立后
一些蜀中文化名人,先后参与川剧剧本的改编与创作,提高了川剧剧目的文化品位。三庆会以悦来茶园为基地,集演出、研究、教学于一体,致力于演员素质的培养和演出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川剧剧场艺术的发展。川剧时装的勃兴,也开启了川剧由古典艺术,向现代艺术过渡的变革历程。
▲ 自贡川剧团表演川剧绝活 变脸吐火 (图源/四川省情网 摄影/曾林)
川剧剧目丰富,有传统剧目和创作剧目六千余个,以《黄袍记》《九龙柱》《幽闺记》《春秋配》《东窗修本》《五子告母》《神农涧》《情探》等为代表,其中不少是宋元南戏、元杂剧、明传奇与各种古老声腔剧种留存下来的经典剧目,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的《柳荫记》《彩楼记》《绣襦记》《白蛇传》《拉郎配》《打红台》及改革开放时期改编、创作的《巴山秀才》《变脸》《死水微澜》等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也显示出川剧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