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五台山论道结局,天道五台山论道解析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0-29 23:22:02


天道五台山论道结局,天道五台山论道解析(1)

文∣海澈无垠

丁元英为王庙村脱贫用的是*富济贫的招数,比之他当年私募基金在狼嘴里掉肉更是招招见血。所以,丁元英来五台山就是为了讨个心安。这一段在电视剧中有所删减,却是整部剧最为经典之处。

丁元英拜见大师只为求得心安

丁元英和韩楚风来到五台山,想造访一位佛法精深的大师。他们两次总共送了10 万都遭到拒绝。最后,他用一封信敲开了智玄大师的门。

大师轻轻推了推信纸说道:“敢问二位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的是什么呢?”

好奇地韩楚风拿起信纸念到:“悟道休言天命,修行误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乾坤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丁元英说:“晚辈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即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心无证者,虽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住恶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槃。”

佛学理论宗派繁多。这里丁元英想表达的是,他认为成佛达到涅槃的基础是“万法性空”,也就是事物和我们自己的本质都是虚妄不实的,如果我们能看透这种本质就能修行成佛了。可既然这样,当我说“我要修行成佛”里这个我,就犯了“我执”,因为成佛的基础是万物皆空;这种就是成了一种悖论。所以,丁元英通向涅槃的答案是不昧因果,无欲无求,我不想成佛,才能真正涅槃

于是,法师又追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答:“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觉性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性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治贪,以幻治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在丁元英的认知中,佛法乃至佛陀,其本性都是“空”的,我们看到的有形象的佛陀、用文字记录的佛经;用语言表达的佛理;这些事物和我们看到的水杯之类的物体一样,它们外在的形式虽然存在,但是本质是假有的、虚幻的。佛陀是为了让普通人便于接受,幻化出来的形象。所以佛性是终极的真理,无法用语言表达。往下一层,是导人向善的教义,乃至用慈悲心来抚慰凡人的灵魂。

大师点头肯定地夸赞说:“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也难能可贵。依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说:“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于基督,我进不得窄门;于佛,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货色,大师已从这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癖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

天道五台山论道结局,天道五台山论道解析(2)

丁元英以不昧因果悟道 大师给出“大爱无爱”肯定他的做法

丁元英把自己的扶贫计划向大师和盘托出,也就是为小丹创造的神话,并且着重解释了主观上的“*富济贫”和他对文化属性的思考(即之前他与韩楚生探讨过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这件事已经不是商业竞争和扶贫这么简单,更是把他的思考付诸于实践。为了一个小小的王庙村,拿一个知名的国产品牌来开刀,必定遭到社会的责骂。丁元英胜券在握,也不惧怕社会的责骂,来到五台山,其实就是想请教高僧,他这种做法能否被佛法认可。

大师问:“施主这样做是基于一种对社会文化认识的自我作为。施主已经胜算在手,想必也已经计算到得手之后的情形。得救之道岂能是*富济贫,妙在以贫而命题。”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

到这里我们就能看明白了,丁元英以论佛开场就是想问问高僧,他做的事是不是与普度众生的佛法相合。

最后,大师送给他“大爱无爱”四个字,便是认可他。这手段虽然*气十足,出发点确实是慈悲为怀;而对于可能会遭受的谴责和后果,丁元英追寻的就是他悟道中的“不昧因果”。

修行得道的人还是会承受因果报应的,只不过他们都明白这报应的由来,坦然接受罢了。丁元英就是以佛心出发,以科学的方法来扶贫,用“不昧因果”来看待结局。

天道五台山论道结局,天道五台山论道解析(3)

一切皆由姻缘注定

在原著《遥远的救世主》里,大师承认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有了竞争,必然就会产生强弱贫富。所以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韩楚风想以自己的地位建立一种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沟通的渠道,让主流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关系的强势文化。

丁元英觉得传统文化里的儒、释、道三学,面临着与时俱进的问题。比如,佛教如何可以摆脱传统宗教的束缚,可以对世人有更大作为。

而大师认为真要做到几乎是不可能的,时间也没有绝对的理想主义。最终还是: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这正如丁元英所理解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罢了。

最终,大师改了丁元英的词:“悟道方知天命,修行悟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姻缘注定。”这样,去掉嗔慢,更合佛法。

大师评价丁元英这个人,三分静气(个性上不争不抢,谋定而后动,耐得住寂寞);三分贵气(道德上舍已从人,心怀慈悲);三分*气(商场上出手见血,毫不留情);最后还有一分痞气(做事从心所欲,不拘小节)。

丁元英问道是因,遇到大师是缘,果然不虚此行。问道得真经,求得了心安。

天道五台山论道结局,天道五台山论道解析(4)

得救之道是丁元英送爱人芮小丹的一个礼物

告别大师后,二人感慨良多。

韩楚风感悟扶贫之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天上掉馅饼的神话”即实惠、破格、是为“市井文化”。二是最不道德的道德是为“哲人文化”;三是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这大智、大爱是为“英雄文化”。他感慨地说:“一招*富济贫引出了得救之道的讨论,骂的是你,疼的却是传统观念。”

丁元英大笑道:“我还没有冲动到为了让舆论溅起水花而招惹骂名。当“得救之道”的讨论浮出水面,那就是我要送给小丹的礼物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和女人的一个“情”字。这两个极致我都没敢冒犯,不可以么?佛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只是依佛法如是观照,看摩登女郎,看红颜知己是红颜知己。”

韩楚风:你一向对女人敬而远之,这个弯儿转的太大了。古有千金一笑之说,如今一看,那千金一笑又算得了什么。

这一趟五台山论道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点睛之笔。丁元英*富济贫,也是按照自己领悟的佛法而来,不为成佛,只为悟道。等到尘埃落定之时:最低层次,能照顾一群农民和创业者,给他们一个机会;再往上一层,自己做事不忘初心,不拘世俗辩证哲学;说到极致便是打破传统,做一回英雄,为天下苍生请命。而这一切缘起,是一个“情”字。他以前所谓的惧怕女人,只不过是之前对女人的失望,想讨个清静罢了。遇上芮小丹这样的奇女子,就变成了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己。

这真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m.360k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