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海底捞月”,是一种麻将术语,意思是,摸到场上的最后一张牌,刚好就是胡的牌。
而且,“海底捞月”会在原有的胡牌番数上再加一翻。可谓非常之幸运。
火锅店“海底捞”的名字就来自于麻将桌上的“海底捞月”。
据说,当年创始人张勇和他的妻子舒萍也爱打麻将,当时两人正在发愁要取什么名字,舒萍刚好赢了一把“海底捞月”,舒萍非常开心,灵机一动,对张勇说:“不如咱这火锅店就叫‘海底捞’吧?”
张勇一听,拍案叫绝,这名字好,既好听,又好记,而且跟四川人爱吃火锅的习惯非常契合。
1994年,张勇在四川简阳后西街开了第一家“海底捞”火锅店,店面非常小,只能容纳四张桌子。
而那时,16岁的杨丽娟刚刚辍学,处于人生的最低谷。
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靠家里的几亩地生活。她上面有两个哥哥,很早就退学了。想要摆脱苦日子的两个哥哥倒腾着要做蜂窝煤生意,还借了高利贷。哪想,生意失败了,还要还几万块钱的贷款。每到过年的时候,就有债主到家里催债,又是敲桌子,又是砸板凳的,把一家人折腾地疲惫不堪。
这样的情况,家里也无法供应杨丽娟上学了,正在上初中的她不得已辍学了,去简阳县城一家饭馆里打工。
杨丽娟干活勤快,人也机灵,当时简阳普通的饭馆服务员工资也就七八十,她的老板给她开了120元一个月,算是服务员里的高工资了。
饭店包吃包住,她几乎不留零花钱,把所有的钱都寄回家。
二、
火锅店刚开张,张勇经常去别的店里转悠,取经学习。
杨丽娟打工的店,是张勇经常光顾的店。
他留意到这个麻溜的小姑娘很不简单,说话快人快语,走路像阵风,手脚麻利,点单上菜都是笑语盈盈,看着很舒服。
“你在这个店里一个月能拿多少钱?”张勇问她。
“120!”
“到我店里吧,我给你160。”
“谢谢了,以后有机会我考虑。”杨丽娟笑哈哈地岔开了话。这家店老板待她不薄,她心里也清楚,她并不想因为一个陌生的人而丢了自己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