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主办的“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阶段性成果展演日前在长安大剧院举办,失传许久的马派剧目《广泰庄》在此上演。随着老一辈京剧艺术家们逐渐离去,很多经典京剧剧目面临着失传的窘迫局面,作为国粹艺术的京剧,究竟如何才能在适应当下消费习惯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艺术的传承?
攻略一:多元化改编
从跨界歌剧、话剧,到走上大银幕,近些年来京剧正在以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故事内容,走进大众视野。
早在1991年北京京剧院就曾将歌剧《党的女儿》其中两场戏改编为京剧,由当年的优秀青年演员王蓉蓉饰演剧中主要角色田玉梅,朱绍玉担任作曲和唱腔设计。25年后,这对“黄金搭档”再度携手,为广大观众奉上新版《党的女儿》精彩表演。在唱作方面,朱绍玉在此次演出中保持了本剧曲目一贯的湘西唱腔,还极富创新意识地加入了歌剧中合唱、伴唱、重唱等形式,此外,丰富饱满的乐队配置更使该剧富含“歌剧式”风格。
去年8月,新编现代京剧《狼牙山》在保留传统京剧表现手法的同时,首次尝试借鉴电影的叙事手法、表现手段来强化演出的整体效果。全剧以倒叙的形式开场,从跳崖前的入党仪式切入,之后展开五壮士对这场战斗的回忆。而在回忆的过程当中,又加入闪回等电影手法,将战斗中的紧张场面和五壮士与家人的回忆相结合,使整场演出环环相扣,人物性格也因此得到充足的凸显。
在从业者看来,将历史上辉煌的经典剧目,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方面可以借此促进各流派间的交流与对话,推动京剧艺术的发展,并挖掘整理出一批不常上演的经典剧目;另一方面,京剧元素在其他剧种中的不断植入,也可以让更多的受众群接触到,使其更好地传播、传承下去。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形式的改编与创新都要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实现。
攻略二:搭载互联网快车
传统曲艺通常以剧场演出为主,因而会受到场地与时间的诸多限制,上座率不佳的演出极易亏本,但是借助内容付费,传统曲艺的营收渠道被拓宽。与此同时,互联网电台不仅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做支撑,更能满足当下不少年轻人“随时随地”收听的要求,传统曲艺也增添了新的传播路径。
有“小孟小冬”之称的余派京剧演员王珮瑜,于2016年9月在喜马拉雅FM上线了付费节目《京剧其实很好玩》,售价99元,每期节目通过12-18分钟的讲解,向消费者传播京剧中既有趣又有知识点的内容。目前,《京剧其实很好玩》已更新了100期,播放量达到172万次,口碑评分也高达4.9分。而在喜马拉雅此前开展的“123知识狂欢节”中,王珮瑜的节目在戏曲曲艺里排名第二,打破了郭德纲多年包揽前三名的成绩。
2018年1月,为响应国家大力弘扬国粹戏曲的精神,号召对戏曲的传承,戏曲付费语音问答平台“问戏”应运而生。“问戏”是一个戏曲知识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在这里戏曲名家及老师填写资料申请成为认证老师,并设置金额有偿回答别人的提问。戏曲爱好者进入“问戏”,可以付费向平台认证的老师提问咨询戏曲相关问题,并且可以付费偷听老师给别人的回答。偷听收益由提问者和老师平分。
攻略三:试水粉丝经济
有资料记载,晚清民国的京剧票友们捧起角儿来已是花样百出,文捧是找文人做诗,找贵人题匾,以显其名;武捧是在戏园里预先约集一群志同道合的戏友,包厢占座,锁场填场,与现在的粉丝应援并无二致。
时下最热的无疑是“粉丝经济”,京剧的传承也可以借助“粉丝经济”来提升影响力。
今年3月,由北京电视台、北京小家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北京卫视推出的大型京剧文化传承节目《传承中国》,刘晓庆、瞿颖、曹云金、李依晓等文化名人参与了《传承中国》的录制,在节目中担任京剧传承使者,从零学习京剧基本功“唱念做打”,他们为了学习京剧和传播京剧不断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身体力行带动观众走近京剧、了解京剧。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陈子度表示,对于戏曲这一艺术形式,专业人才缺乏是不得不面临的严峻问题,没有年轻人,戏曲便难传承,特别是有突出代表性的京剧,讲究的是“戏以人传”,只有有人关注、有人参与,才能让经典剧目继续留存。
“信息的快速传播为京剧拓宽了传播渠道,能够让京剧有更多的机会展现在大众面前,但是大部分受众对于京剧的了解依然很浅显,很多时候让受众感兴趣的是京剧的扮相而非剧目本身,因此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说歌手、演员,亲自参与到京剧的学习过程中,再将这样的体验借助传媒渠道反馈出来,受众才能深层次地了解京剧,例如京剧的身段、鼓乐、唱腔,以及剧目故事的演变,让国粹的内在魅力去感染更多的戏曲潜在爱好者。” 陈子度如是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