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要基本达成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总体要求。所以第三学段教材编写有其特殊要求。主要是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呈现方式,要力图实现教科书功能的转变,多角度引导语文学习,让学生和老师都动起来,在用教科书的编写方式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一、教材说明
五年级上册教材说明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让学习过程“动”起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体,必然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本册教科书中的很多设计,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参与者、评价者。整个学习过程,从单元组的整合,从课内外的结合,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从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设计,都能够让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整册书8个单元,由8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活动组成,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走近*。每一个单元可以设计成一次主题阅读活动。
每一个主题活动中的阅读材料,除了教科书中选取的文本以外,还可以由老师和学生自己补充,拓展阅读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开发和设计自己的学习过程。如“我爱读书”单元,在阅读4篇文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找到一些文章,同时可以把一些读书心得、名人读书故事等阅读材料引进来,成为大家的阅读材料,不断丰富阅读体验。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同时也成为师生自己活动的场域。“走进*”单元,可以搜集更多*诗词、搜集*的其他故事、观看影视作品、看《*选集》、写*的评价文章,这一系列的小活动都围绕着单元主题,都在丰富单元主题。学生在搜集、整理、阅读其他材料的过程中,开阔视野、锻炼能力,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在整个过程中,提高了阅读能力、搜集整理的能力,丰富了人生体验。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头脑中会有一个活生生的*。而且,所有活动始终和听、说、读、写结合在一起,以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归宿,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针对教科书的编排,教师可以灵活设计。在第一单元中设计一次综合性学习“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第一课之后提出。教师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可以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单元活动的开始以读书交流会的形式提出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学习目标。这样既重视了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同时又能保证活动开展更有实效性。因为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所以学生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能够保证学习活动的质量,不至于成为单纯的活动形式。
本册设计了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活动开始引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话题,分为两个小的活动单元“有趣的汉字”“我爱你汉字”,提出了具体的活动建议,提示了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最后把对汉字的研究引向课外,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整个过程完整而不封闭,给学生自主设计的空间,搜集、查找、策划、调查等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其他的活动。整个单元重视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文本的教学成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势必导致教学的僵化,师生会把文本学习作为学习的归宿而不顾及其他。当语文教学能够从文本中跳出来的时候,就实现了一种超越,超越文本是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必然选择。综合性学习单元的设立,使语文实践活动更加丰富而直接,阅读材料成为语文学习的载体。综合性学习的设立又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主要目标。“遨游汉字王国”把汉语言的精华和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语文学习,而不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点。在综合性学习中,实现了在策划中明确活动目的,在搜集、整理中体会汉字的神奇和魅力,在交流讨论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整个过程,把静态的汉字文化以动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每一个活动单元,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交流、拓展,每个单元的活动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整册书的学习就变成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的组合。相对独立,是主题单元学习中,阅读材料主题的不同;相互关联是方法上的关联、意义上的关联,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策略,以及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紧密联系。不同单元的学习活动,都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整册书成为一个开放的活动体系,每一个单元都可以向阅读开放,向学生的生活开放,向学生的实践开放。整册书的学习就可以变成学生设计和参与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
(二)让语言学习“动”起来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每个单元除了阅读主题鲜明外,还明确提出了语文学习的目标。如第一单元导读中写道:“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方法。”第七单元导读:“阅读本组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这些语文学习目标提示教师在每单元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不因阅读等活动冲淡了语文本体。
教科书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足够的平台,让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能够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展示学习语言的成果,交流学习语言的感受。
1.课后“思考练习”的设计
(1)谋篇布局的领悟。
“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狼牙山五壮士》)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圆明园的毁灭》)
这样的练习设计在本册教科书中还有很多。文章的布局谋篇是需要读者用心体会琢磨的,如果课内阅读的关注点只在文章内容上,势必影响阅读的质量。“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注意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的布局谋篇。让学生在自己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明白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自己习作时有意识的运用。
(2)重点词语的体会。
“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走遍天下书为侣》)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古诗词三首》)
“课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你由此想到了什么?写下来和大家交流。”(《钓鱼的启示》)
“下面这两句话有什么含义,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和同学交流交流。”(《落花生》)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圆明园的毁灭》)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再从课文中找出能表达人们强烈感情的句子讨论交流。”(《开国大典》)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言学习需要学生作为读者去感受作者在词句运用上的独特之处。练习题的设计,让学生注意到某些关键词语,同时又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读句子,写感受”,“想象画面,写故事”,“写想法,交流说体会”,“找句子,讨论交流”这些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学生能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领悟表达方法。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不是靠教师讲解,而是让学生在阅读、体会、交流的过程中去领悟,学习语言在学生思维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进行的。
2.口语交际的设计
口语交际一:可以讲故事、谈体会,采访身边爱读书的人,谈采访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可以开辩论会。
口语交际二:“策划一次活动”。主题为“浓浓的乡情”,活动可以采取朗诵诗词、演唱歌曲等形式。
口语交际三:我是“小小推销员”,向别人介绍一种商品。
口语交际四:“平时我们搜集了很多名言警句,你觉得哪句话对你启发最大?跟同学交流自己的座右铭,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事例来说一说、写一写这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或帮助。”
(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习,没有安排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六:“讲故事,谈看法”。
口语交际七:演讲。
口语交际八:向别人推荐影视作品。
口语交际是面向生活的言语交际行为,有很强的实践性。口语交际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过程,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学生不可能靠“纸上谈兵”获得交际能力,一定要实际操练才行。本册中所有口语交际都达到了让学生动脑、动口的目的,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口语交际要求,提出了口语交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学生是口语交际的主体,说什么,怎么说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3.习作的设计
“回忆一下课文中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第二单元)
“在习作之前,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第三单元)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内容。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读读下面这篇读后感,看看对我们有哪些启发。”(第七单元)
本册习作设计的典型特色就是给学生很大的自主选择习作内容的空间,同时提示了很多方法,如表达感情的方法和说明的方法,有从课内阅读中学生自己获得的方法,有编者通过提示揭示的习作方法,如读后感。方法的获得与运用,习作的完成都由学生自己去实现。在很多习作前就安排了相应的学习活动,如口语交际中策划的活动,或者辩论会,或者是观察、参观、访问、阅读等。这些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使用语言的情境,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能够运用语言,能够积累材料。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习作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经历的过程或者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写完后,可以把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可以读给同学听,可以在班里交流,这样学生习作语言的评价主体就可以是多元的,学生在和这些读者的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同时认识到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改变了习作的单一性评价。学生自己不但作为习作的主体,而且成为自己习作评价的主体,可以参与对自己习作的评价,并且可以和其他人进行讨论交流,然后不断修改习作,达到最优化,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动态过程中不断提高。
4.“交流平台”的设计
“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但作者不是空泛地抒情,而是用具体的景物或者事情来表达。……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本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还可以说一说自己的习作是怎么表达情感的。”(回顾·拓展二)
“在本组课文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如:读一读课文中这样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还可以和同学交流自己从习作或课外书中找出来的类似语句。”(回顾·拓展六)
“本组课文中有一些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你注意到了吗?和同学交流这方面的收获,再说说自己在习作中是怎样运用的。”(回顾·拓展八)
“交流平台”是从本册开始新设立的栏目。从交流平台的设计中,可以真切感受到编者把语言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点。“如何表达情感”,“语句好在哪里”,“注意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把学习的重点直接指向文章的语句及表达方式。这个平台的主要使用方式就是“交流”,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说课文中是如何写的,也可以说自己在习作中是如何写的,把课文学习和学生习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同时在和同伴的相互交流中获得新的感受,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发现。语言学习不再是静止在听听课、读读书,而产生在学生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中。学生最后的判断和体验又是在不断的交流中发生变化,不断获得提升,从而实现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体验和运用。
(三)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策划,“辩论会”的设计,“演讲”活动的组织,“展示台”的布置等,都需要教师和学生跳出教科书,根据生活经验,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设计。设计活动的过程,就是思维完全投入的过程。因为是现实中的活动,不但在活动前需要策划,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做出判断,调整原来的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还要总结活动的效果,写出自己的感受,其实也是整理、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有了现实的情境,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是真实的,是作用于实际的,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这样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空间,并且通过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互动的过程中,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创生更多的想法,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奠定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伴随积极的思维活动。教科书中很多细小的地方,都体现了引导学生思考的设计思路,并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如“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单元小结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做成卡片,也可以列表格。在本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你能总结一下,填写下面的表格吗?”学生自己不思考,将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不能和老师、同学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所以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思考。学生思考的介入,使学生思维处于不断的活动中,为学生能够不断深入思考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等板块的设计中,给学生创设了思维活动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实现思维与语言学习的同步提高。
“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你对读书带来的乐趣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你是否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所有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我们都可以回顾交流。”(回顾·拓展一)
“在搜集和运用资料方面,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如,搜集到了哪些资料?是通过什么途径搜集到的?运用了哪些整理资料的方法?在哪些地方用上了搜集到的资料。”(回顾·拓展七)
“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们来小结一下各自的学习收获。如学到了哪些新知识,积累了哪些语言材料,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外阅读、课外练笔方面有哪些新的体会。你还可以对自己的学习作出简要的评价,或者和同学相互评一评。”(回顾·拓展八)
教科书的很多地方都提示学生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反思与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反思和评价不但能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实现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也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必由之路。
五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本册教科书供五年级下学期使用,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保持高年级教材整体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有8单元,分别是:走进西部、永远的童年、语言的艺术、他们让我感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走进信息世界、作家笔下的人、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单元,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单元,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除去第六单元,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单元教材,每单元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单元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上册保持一致,生字、难字随文注音,用圆括号标明,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本册教材学习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字、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
(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读懂内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
(7)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比较具体,感情真实。练写书信,表扬稿及简单的研究报告,注意格式。能根据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40分钟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三)教材主要特点
1.主题设置灵活多样,编排形式有所创新
在努力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的前提下,设置专题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例如,“语言的艺术”,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杨氏之子》《晏子使楚》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接触这两种新的文学样式,感受语言的魅力。再如,《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四篇课文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有的是根据名著改编的,有的则是从名著中节选的。设置这个专题,不仅仅是为了读这几篇课文,而且是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历史名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开始阅读古典名著的旅程。又如,“作家笔下的人”收录的是古今中外名作家写人的精彩文章或片段,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揣摩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文《人物描写一组》,由三个片断组成:分别是节选自《小兵张嘎》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红楼梦》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种用片断集成编制课文的作法,是一种新尝试。其中的每个片断篇幅短小,易于阅读,便于借鉴,而它形成的合力,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难以企及的。本册还编排了一组专门用于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单元“走进信息世界”,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与其他单元截然不同,类似于五年级上册的“遨游汉字王国”。编排这个单元意在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信息对于现代人学习、生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学习搜集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
(1)选编的新课文有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教材选编了一大批新课文:有表现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丝绸之路》;有反映我国西部建设成就,歌颂新一代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精神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有充满生活情趣,再现多彩童年生活的《祖父的园子》《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赋予革命传统教育以新的内涵的《桥》;有表现一个孩子实现纯真善良心愿的《梦想的力量》;有展现多姿多彩异域风情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课文编排重视体现文学性,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编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而且分别编写了“作家笔下的人”“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等单元。为了在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里,教给学生利用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安排了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2)重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课文的选编上,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措施一:设计相关专题,利用每组教材整合的优势,加大上述教育内容的比重。如在“走进西部”这组里,编者精心选择四篇有代表性的课文,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还可以从一代代中国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绵绵不绝的民族情、爱国情。在“他们让我感动”这组里,学生可以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国际主义情谊;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还能体会到一个普通的孩子爱护他人的那颗金子般的心。
措施二:新选一批课文,落实上述教育内容。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丝绸之路》《桥》,这些课文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引导他们成为热爱祖国、有公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①文言文。在第三组“语言的艺术”里,本册安排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适宜学生积累背诵。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册安排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第四学段的学习作一点铺垫,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准备。
②近代白话文。在第五组和第七组,教材安排了《景阳冈》《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四篇近代白话文的课文,有的只节选了一个片段。这些课文的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意思与现在不一样。如“已后”就是“以后”,“登时”就是“顿时”,“哥子”是指小男孩。这些知识应当相应地进行一些解释。
③剧本。剧本是戏剧演出的脚本。本册教材在第三组选入了剧本《半截蜡烛》。剧本的基本特点是由戏剧的综合性和舞台性所决定的,人物、剧情、场景要高度集中,要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剧本的特点是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布景等,然后着重写人物对话。剧本主要靠剧中人的语言来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这是剧本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半截蜡烛》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情报,与德国军巧妙斗争的事。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不仅能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机智,而且能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
④相声。相声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说、学、逗、唱使人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它是以对话(包括叙述、评论、介绍、争辩、模拟)的形式,抖包袱的手段来表现一定的主题。相声要引人发笑,就必须运用一些手法,把许多矛盾集中起来,组织在一起,通过对比、夸张及反复强调的修辞手法,达成寓教于乐的目的。一般说来,相声的语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通俗易懂、明快动感、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用词俏皮、丰富多彩。第三组的《打电话》是一段对口相声,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活灵活现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说话啰唆的人物形象,让人在捧腹中受到教益。
(4)拓宽课文系统,编制“资料袋”“阅读链接”“课外书屋”“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等栏目,以丰富语言学习内容。
“资料袋”是为了方便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提供的相关资料。如在《丝绸之路》课后,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简单介绍;在《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后,简单介绍了林海音和《城南旧事》;在《将相和》课后,简介了《史记》及其作者;在《草船借箭》《景阳冈》课后,分别介绍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相关内容。“阅读链接”是在某些精读课文之后,链接相关作品,体现拓展阅读的思想。如,在《白杨》一课之后,让学生阅读艾青的诗《帐篷》;在《威尼斯的小艇》之后,提供乔治·桑写的《威尼斯之夜》让学生阅读。“资料袋”“阅读链接”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根据教学设计灵活处理。此外,在单元之后的“回顾·拓展”中,还编入了“日积月累”“成语故事”“课外书屋”。“日积月累”引导学生读背古诗词,立志、惜时、勤学等方面的名言警句、成语等,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成语故事”本册编入的是《程门立雪》和《入木三分》,通过阅读,了解成语的出处,更加热爱中华文化。《课外书屋》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设置的推荐好书的栏目。上述内容应视为课文系统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很好地利用。
3.精心设计导学和练习系统,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1)凸显语文学习的重点,将导思、导学和导练贯穿于每组教材的始终。
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借助每组前面的“导语”来导向,凭借课后思考练习题来导学、导练;凭借“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紧扣语文学习重点,追求语文学习整体效果。例如,第三组“语言的艺术”,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口语交际”则练习劝说别人,注意说话得体,另外就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辩论,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习作”是练习写发言稿。发言稿要根据需要,符合情境。在“交流平台”中则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组学习的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明白、简练、得体地进行表达。
(2)课后练习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结合上,学有所得。
①引导学生找出表达准确、情感丰富的语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草原》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在表达上的效果;《再见了,亲人》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句、反问句等不同句型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抓住重点句段,理解内容,体会表达效果。如《威尼斯的小艇》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
②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注意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如《将相和》课后有个题目就是很好的例子:“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③领悟课文布局谋篇的方法,了解选材和表达中心之间的关系。如《武松打虎》一课之后安排了这样的思考题:“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④引导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如在《草船借箭》课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⑤引导学生联系课文领悟种种写人的方法。如《人物描写一组》课后提示学生:“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三个片段中找一找,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材中还特别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的“作家笔下的人”这一组,集中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展示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感受和领悟读写方法两个方面,供教师教学时参考。编者有意把交流的重点放在读写方法、习惯上,以体现对语文课程特点的把握和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视。其中涉及口语交际的有:表达要清楚、明白、得体。涉及阅读理解的有:入情入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初步了解剧本和相声的特点;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交流自己印象深的人物形象,说出自己的感受。涉及写法的有: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把景物和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来写等方法等等。
一些单元交流的内容是很宽泛的。如“儿童生活”这一组,可以交流对课文内容方面的感受,可以交流对课文写作方法的体会,也可以交流在阅读方法上的收获。每次只作简单提示,怎样深入下去,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加以引导。有的交流内容可以相对集中,如“他们让我感动”这一组,语题集中在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上。这样的编排,是希望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能围绕某一方面,进行小结、归纳和提升。此外,在本册最后一组的“交流平台”里,还引导学生在各自小结的基础上,交流本学期学习语文的收获,可以涉及方方面面。如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获得了哪些语文能力,习得了哪些学习方法,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以“交流平台”为凭借,交流学习心得,这既是一个单元读写重点的梳理,又是学习方法的引导,也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材的引导下,学习如能长期坚持在反思的基础上交流学习的收获,语文学习必有长进。
(3)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语文学习的需要,“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形式又有了一些变化。
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逐步发展,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听、说、读、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与中年级相比,高年级口语交际和习作类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册口语交际的话题主要有:策划一次与远方的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讲童年趣事;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演课本剧;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讲人物故事;聊聊热门话题。高年段口语交际的安排,不仅内容更加广泛了,而且口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更全面,兼顾交际和独白两个方面,难度也有所提高。
习作的编排是这样的:①记实作文。安排了三次,在第二组安排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安排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安排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②应用文。安排了三次,第一组是写信,介绍了信封的写法,并鼓励学生将写的信寄出去;第三组是写发言稿,教材介绍了发言稿的具体要求和写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需要写一篇发言稿;在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提供了两个研究报告的范例,要求“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③材料作文。安排了两次,在第五组安排了缩写练习,并提供范例,要求学生不超过四百字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在第二组,安排了看图作文,学生要认真观察图画的内容,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这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都是很好的训练。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到,六年级下册的作文教学更加重视写实性作文,体现了习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习作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
此外,在“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例如,“口语交际·习作四”,从一则电视公益广告引出话题,启发学生回忆并讲述令自己感动的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事写下来。又如,“口语交际·习作八”,让学生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想用的方式写。
4.单设“综合性学习”单元,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单元“走进信息世界”。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首先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而后,分成两大板块:“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分步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每个板块中,先提出活动建议,再提供若干阅读材料,供师生制订计划以及在学习活动时参考、选用。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相关资料,使那些师生自己搜集资料有困难的地区、学校,也能读到“保底”的材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提供研究报告的实例,使学生能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本单元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可行的建议。
在这样的“大综合”单元里,除了学习的专题和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学习成果的呈现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培养策划、组织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建议
1.整组备课,整组设计,整组教学
语文知识的掌握,读写训练重点的落实,语文能力的形成,要整组教学完成。要加强各部分的联系,如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与“交流平台”的教学,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读写教学与本组训练点的联系。也可对一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目的是使教学更加省时、高效。
2.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主要靠自学,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写字仍重视,既要写单个字,又要写词语。要适当提高写字速度,培养听记能力(由词到句到写)。
3.阅读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能发表感受,提出问题,是阅读的两项基本功,是保底的要求。要舍得花费精力,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自主学习的重点是自学,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自读自悟。
(2)继续重视词和句的教学。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扩大词汇量。
(3)加强读写结合,兼顾理解、表达。
①通过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②了解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③借“交流平台”总结读写规律。
(4)继续训练精读、略读通过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
4.口语交际教学
(1)提高交际的质量。(有层次,有深度,语言美,看对象)
(2)交际训练与独白训练并重。在稍作准备的情况下,能当众作简短发言,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习作教学
(1)激发表达的*,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40分钟能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3)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重点是:内容是否具体,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书写是否规范。
(4)结合阅读课和日常的小练笔,养成读*笔记的习惯。
6.综合性学习
(1)结合“语言表达的艺术”单元,指导学生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名人演讲、趣联名谚,写提示语、广告词。
(2)大综合单元。
第一板块: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感受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主要活动方式是搜集资料,阅读(包括手上提供的和同学们搜集的)并讨论交流。
第二板块: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主要活动方式有: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撰写报告、发表交流。
特点:任务驱动,会做探究。
重点抓以下环节:
①制订计划。
②就第一板块进行交流。
③阅读例文,了解研究报告的写法。
④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的跟踪辅导(研究问题的确定,资料的获取与筛选,形成观点,得出结论……)
⑤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六年级上册教材说明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重点解读以下三个专题:初识鲁迅(第五单元)、人与动物(第七单元)、艺术的魅力(第八单元)。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阅读。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两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并在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只记不写。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考虑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如导语、资料袋、阅读链接、回顾·拓展、选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
教材中注了音的字,是学生没有识记过的字,不作为学习任务。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专题组织的角度有不同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但专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的专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如“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有的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的,如“初识鲁迅”。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但是,不同的专题侧重点不同,在“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单元中,作家主要抓住了动物的外在特点进行描写,而本册教材中,重在体现动物的情感,或者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或者是动物与动物之间的。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本册教材在编写中进一步加强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本册各组的导语大都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内容,第二自然段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阅读提示”,有时在略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也有“阅读提示”。这段文字多数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每一组从导语到课文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教学建议
(1)充分考虑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把每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
①导入第一篇课文的学习时,最好能结合单元主题。如“初识鲁迅”单元,《少年闰土》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导语中对鲁迅的介绍,及鲁迅的照片,还可以用资料袋中对鲁迅的介绍。又如,“人与动物”单元,《老人与海鸥》导入新课时可以利用导语页上图片及“课外书屋”中的相关内容。当然,方法不拘于一,关键是能让学生明确本单元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②注意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注意课文之间的联系,把课文作为单元的一部分来看。如“初识鲁迅”单元,学习重点包括学习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那么,在对课文的学习中就要注意落实以上目标。又如,该单元口语交际内容是关于初次见面的印象以及此后印象的变化等内容的,那么,在相关课文的教学中最好能予以体现。再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学生已对鲁迅有了初步的了解,导入新课时若再问“你知道鲁迅是谁吗”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意义了。教学本单元时,应当注意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是一步深入一步的。
③设计教学流程时,注意把学习重点、课文、“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乃至“词语盘点”等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
(2)精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读中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词句,习得方法。教学中要实现课后题中提出的教学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对传统课文,注意分析它在本册中所承载的学习任务。《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金色的脚印》《月光曲》都是传统课文。但是,它现在所在的专题跟以前不同,课后练习题也不同,所以教学任务也不同。
(3)略读课文的学习,完成连接语中提出的学习要求即可。
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点有二。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4)“口语交际·习作”中,有的口语交际有两个以上的角度供选择,这种情况应先引导学生选择,然后再分情况设计教学流程。
(5)“交流平台”中含两个要求的,是都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可选。
(6)有的课文,可能网上有比较好的教学案例,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除了版权的问题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同一篇课文,教学目标不同,教材编写意图不同,教学设计肯定不同。
六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本册教材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结构和思路体现与前面的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下面从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二个方面对六年级下册教材各单元进行说明。
(一)第一单元:人生感悟
1.教材解读
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本单元有五篇课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哲理。《桃花心木》启示我们: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少年》让学生领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手指》阐明了一个人生道理:团结就是力量。《文言文两则》在一“学”—“辩”之中,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本组课文在编排上采用了“三篇精读课文 两篇略读课文”的方式,其中文言文已是第三次出现。《匆匆》一文,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洗手、吃饭、睡觉等生活小事,在对自己的一再追问中,表达出要珍惜时间的道理。综观整组文章,可以发现都有这样的特点:就是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小事、细节来抒发自己的感悟。在学习中体会文章要表达的道理固然重要,但更值得细细体味的是作者面对生活的敏感观察,有所感悟,有感而发。下棋、洗手、吃饭、谈话、看演出……这些事我们每天可能都会经历,但真正作为写作素材的却少之又少。学生通过学习后可能也会明白:生活中并不缺乏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
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曾有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本单元教材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文言文两则》巩固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初中学习篇幅更长的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教学建议
(1)抓住重点,领悟文章的基本道理。课文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侧重于表达方法,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不断积累语言。
(2)品味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二)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
1.教材解读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等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编排上采用了“一篇精读课文 三篇略读课文”的方式。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在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中,学生已初步接触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文章和不同作家写的同题文章,但是那时的对比是一篇篇课文,而到了六年级下册的对比阅读,是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的,一课的容量更大,对比的角度更多、更细。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三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但像这样人文主题较为鲜明的文章,千万不要上成品德与社会课,要抓住语文课的核心价值,把学习的重心从关注内容转到揣摩分析语言与学习表达方式上来。
本单元中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既是对以前开展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巩固,又为初中大量运用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进行了铺垫。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对以前已学过的方法,加以复习,并在新学课文时进行巩固。
2.教学建议
(1)课文以介绍性的语言为主,侧重于谋篇布局及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在教学设计时适宜于整体把握,以模块的方式整组设计,推进教学进程。
(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搜集资料,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课型特点。精读课文,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揭示规律,然后把学到的方法和规律迁移到略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立足整体,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有结构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单元整组教学与传统的逐课串讲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强调整体功能的发挥,坚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分析,最后回归到整体上来。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程式为:“整体—部分—整体。”本组教学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这是整组教学的“整体”,所选的四篇课文属于“部分”。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都必须紧扣主题,在理解了每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突破,提倡“一课一得”,再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比较回归整体。
(三)第三单元:深深的怀念
1.教材解读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深深的怀念”,选编的四篇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课文记录了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但像这样人文主题较为鲜明的文章,千万不要上成品德与社会课,要抓住语文课的核心价值,把学习的重心从关注内容转到揣摩分析语言与学习表达方式上来。
2.教学建议
(1)本组教材不仅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2)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革命题材类的,因为革命故事的内容,英雄人物与孩子们现实生活距离遥远,而且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无形中拉大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因此,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手段去搜集人物的相关资料,从而亲近文本,走近英雄。
(3)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4)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第四单元:外国名篇名著
1.教材解读
本单元主题是“外国名篇名著”。教材认真选择了国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如学会浏览等。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其中《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外国作家的名言警句,也紧扣单元主题,收集了关于意志品质及做事方面的内容;“口语交际”《学会生存》提出遇到灾难或危险该怎样去应对的话题;习作中让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从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的关于“自我保护”的事。可见,整个单元都是紧扣单元主题的。这样的安排,为整体了解多元文化,进行更多更广阅读外国名著提供了视野,并且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建议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教材编写者在第四单元特意安排了四篇外国名篇名著,以“故事梗概 精彩片段”方式呈现,这是一个创新,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1)确定教学目标,激发阅读*。
教学这类课文最核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也就是借助于“梗概”与“精彩片段”作一个高效的“名著导读”。为达成这一目标,可以借鉴“读书会”“聊书会”的一些方式方法,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的定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课,而是把教与学的过程更多地处理成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多听少说,多组织,引导,多观察。如果学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梗概猜测具体的故事情节,或到精彩片段中找答案,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鲁滨孙来到荒岛是怎么过寂寞生活的?他又是如何克服寂寞、孤独的?种出了粮食,他怎样做成食物?野人野蛮的宴会是什么样的?鲁滨孙是怎样教化“星期五”的?鲁滨孙和“星期五”是怎样救船长的?如果有学生读过这本书,可以让他们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也可以请他们讲讲书中其他的精彩片段。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自己读原著的体会。这些环节的安排,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
(2)“梗概”“精彩片段”有机整合。
《鲁滨孙漂流记》的“精彩片段”,篇幅很长,并且细“碎”,没有前因后果,阅读时如果没有“梗概”,理解上会出现情节空白以至无法连贯,是真正意义上的“片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浏览“精彩片段”,想想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中的哪个部分呢?判断的过程实际就是把握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过程。
(3)运用语言材料,培养语文能力。
上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梗概”试着用更简洁的话概括故事。尝试之后,学生发现,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这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故事重点的把握。上“精彩片段”时,可以更多从“作品赏析”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讨论。例如:①野人为何取名“星期五”,从片段中找出能够印证时间的语句,谈谈时间描写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着什么作用?②在这个故事中,有时一件很简单的事,作者却会用很长篇幅不厌其烦地写,找出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③结合精彩片段,评价鲁滨孙是怎样一个人?④摘录片段中描写作者对生活感悟的经典语段,并作分析。⑤如果这个故事用第三人称来写,会怎样?同时,告诉学生读一本书,一定要提出3个主要的问题:a.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b.作者详细写了什么,怎么写的?c.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五)第五单元:科学精神
1.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文章从居里夫人的“美丽”下笔,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强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我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
2.教学建议
(1)从人物形象中具体感受科学的精神。如: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居里夫人的品质:刚毅、顽强、执著、热忱。
《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中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团结合作、默默无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谢皮罗、波义耳、奥地利的一位医生的思想: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中怀特森的观点:不迷信书本和权威。
(2)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例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的教学。
(3)口语交际: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习作:自由表达(编个人作文集,辩论稿,科幻童话等)。在师生互动中交际,在自由表达中练写。
(4)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家传记及其他科普作品。
(六)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
1.教材解读
“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
2.教学建议
(1)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
“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为了制作好“班级纪念册”,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①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②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③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
“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
①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②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
③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2)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1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有一些活动,如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资料、为母校做有纪念意义的事、为准备毕业联欢会排练文艺节目,需要利用课外的时间。①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②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③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④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⑤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
二、重点分析
1.交流平台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上册起,将原来的“语文园地”分成了两大板块:“口语交际·习作”与“回顾·拓展”,在“回顾·拓展”中又新设了一个“交流平台”栏目,旨在侧重引导学生小结、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并逐渐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总结的习惯。
(1)与课文学习相结合。“交流平台”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如果在整个主题单元的学习内容学完了才去归纳,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教学中能与课文学习相结合,在课文学习时有意识地加以突出,效果则更好。如九册教材第三单元是说明文性文章,该单元的“交流平台”主要以表格的形式总结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这个表格,能让学生简易明了地掌握读、写说明文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在学习本组第一篇说明文《鲸》时,就加以渗透突出。在教《鲸》这篇课文时,紧扣两个问题展开:问题一: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二:课文介绍鲸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交流。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结合上面的表格进行总结提炼,再在以后学习本组其他几篇课文中加以运用巩固。总结提炼时要抓住两个时机,时机一:初读课文时学生自学填表。时机二:学完课文后再一次修改、补充填表。课堂上,因为有这表格,学生能快速而熟练地找出课文中的例子,并且很快地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四种说明方法。因此在本组其他课文学习中,由于学生方法明确,阅读起来自然简单多了。而且在反复地运用表格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说明的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逐渐地领悟到运用说明方法来说明一个事物的好处,并且不知不觉地初步学会如何具体地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物品,无形中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本组习作打好基础。但是,如果等学生学完本单元所有的说明性文章后再去看“交流平台”,对于学生来说,总结、提炼后的这些方法、体验等成了“学习无用武之地”,效果自然不佳。
(2)与“口语·习作”相连通。“交流平台”的另一功能是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为“习作”服务。如果教学中孤立这一内容,将成为纸上谈兵,空有一法。而如果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连通,相作用,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如第九册教材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都围绕着思乡情感展开。“口语交际”是搜集一些诗词和歌曲,策划一次“浓浓的乡情”的主题活动;“习作”是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回忆课文中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想象你的思念之情。而“交流平台”则是交流本组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还可以说说自己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3)与其他学科相整合。“交流平台”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交流反馈语文实践活动。如九册教材第七单元“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交流平台”也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让学生交流“搜集和运用资料”的收获,如搜集到了哪些资料?是通过什么途径搜集到的?运用了哪些整理资料的方法?在哪些地方用上了搜集到的资料等等。这方面内容很难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逐一展开,如果单是布置家庭作业,任由学生“自由发展”,那实践活动落不到实处。笔者认为,应该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实打实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交流平台”是一种语言交流,是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与沟通,它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可以在和同伴相互交流中获得新的感受,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发现。而“交流平台”的内容也不是孤立的,它与单元的每个内容板块都是密切相联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单元内所有内容板块看成一个整体,处理时协调安排各板块的内容,找出最合理的结合点开展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价值。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2)陶冶价值。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个工具非“文言文”莫属。从短期效应看,文言文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3)语言价值。古今汉语一脉相承,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素。
3.语文综合性学习
从学习方式来看,综合性学习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又有群体的合作学习。从学习内容来看,综合性学习大致分为语文活动和主题研究两类。无论哪种形式和内容的综合性学习,其过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确定探究主题、制定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
(1)确定探究主题。语文教材虽然规定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一般情况下学生按要求去进行就可以了,但这些内容有时也可能不适合学生学习,因为学生间会存在知识基础、语文能力、生活阅历、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综合性学习的最大优点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和确立探究主题。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第一学段要“对周围事物有一定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在第二学段要“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在第三学段要能“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在第四学段要“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这不仅为学生自主寻找探究主题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指导学生寻找主题提供了依据,但需注意的是应始终围绕着语文去选择和确立。一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去生成和确立综合性学习的选题。①课堂扩展式。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也应是进一步生成和扩展综合性学习选题的主要依托和凭借。②生活诱发式。生活化是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特点,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语文课程资源,学生可以随时去捕捉,关注生活中跟语文有关的现象和问题,以此作为选题进行研究。如“新近流行词汇的调查研究”,“广告词对学生识字的影响”,“电视屏幕上常出错的字”,“演员们读错的词统计研究”等。③学科联系式。语文学科具有开放性,在内容上包罗万象,与其他各个学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确立选题。如一些写不同季节的景色的文章,可以沟通语文与“美术”“音乐”“地理”等学科的联系,把写相关季节的诗、画、音乐放在一起去赏析、研讨。
(2)制定学习方案。一般来说,综合性学习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的,内容和过程都比较繁杂,为此需制定一个方案或计划,以增强探究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科学性,保证其有效顺利地进行。制定方案一般应以学生为主,教师给予指导,对不合理的地方可以提出意见或建议。一般学习方案应包括选题名称、研究人员及分工、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的研究结果等内容。
(3)开展探究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好的学习方案后,接下来便是具体落实和实施,学生要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搜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及展开相关活动,形成必要的成果。
(4)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这个环节也是综合性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交流的目的既包括对探究成果的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去参与学习,但更主要的是创造一个真诚对话和启迪思维碰撞的机会,以获得更大的收获。交流和分享的成果内容,不仅包括物化的研究报告、图片资料和各种成果,更包括过程、方法及独特的体验。如在探究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克服困难的体验和感受如何等等。另外,交流的内容还包括对探究和批评意见、建议,也包括自我的反思和教训,这样可以相互帮助,取长补短。
三、学生研讨
下面是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的教学设计思路,先请认真阅读再班级交流学习体会。
本次综合性学习与以往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相比,学生自主活动的比重更大。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回忆小学生活,学会表达情感,学会感恩,又要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大致可以采用这样的流程:
1.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订活动计划(1课时)。主要包括:
(1)阅读单元导语,联系实际,激发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兴趣。
(2)阅读“活动建议”,明确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3)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参考哪些材料。
(4)根据“活动建议”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哪些活动。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6—7课时加课外时间)
(1)阅读《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忘不了的笑声》《作文上的红双圈》,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1课时)
(2)回忆小学生活,写写自己难忘的老师和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等。(2课时)
(3)和同学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搜集材料。(1课时加课外时间)
(4)同学合作,制作班级纪念册。(2课时加课外时间)
3.“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活动。(4—5课时)
(1)写临别赠言,送上真情与祝福。也可以写好临别赠言,在班级联欢会上相互赠送。(1课时)
(2)在离校之前为母校做点事,如为学校图书馆修补图书,为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浇水培土,修理课桌椅等;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写倡议书、建议书。(1—2课时加课外时间)
(3)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2课时加课外时间)
这次综合性学习要把每一个人都吸纳到活动中来。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个人、小组、全班穿插进行。集体活动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