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是中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但许多人翻阅老照片时,心中总会冒出一个问号:为什么以前的天安门看起来那么“小气”,不如现在威严庄重、气势恢宏,难道重新修建过?猜得没错,52年前天安门确实重建过,只不过当年是秘密重建,所以这段历史才不为世人所知。
一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仿照南京承天门的样式,在北京也建了一座承天门。1457年7月,这个象征皇权的大门在大火中焚毁,明朝建筑家蒯(kuai)祥重建此门,也就是天安门的前身。明朝末年,承天门毁于李自成,后来顺治皇帝下令重修,改名为“天安门”,从那时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前,天安门城楼与北京城一样,伤痕累累,破旧不堪。500多年的风吹雨打,兵火战乱,使得建筑结构早已严重损坏变形,加上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主体严重下沉。雪上加霜的是,1966年邢台发生6.8级地震,波及北京,致使天安门的损伤更加严重。
解放后,国家对天安门进行过几次维修,可简单地修修补补,根本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考虑到中央领导经常要在这里检阅群众、部队,这让北京市委忧心不已,多次上书中央请求翻修天安门,但一直未得到明确回复。
1968年3月初,北京市政府组织专家小组对天安门进行了一次“体检”。不查不知道,这一查,结果让所有人倒吸了一口凉气:8根载荷最大的承重梁,已有6根断裂;大厅中的顶柱,也有两根朽空,其他位置的变形、朽烂之处比比皆是。
事关*等国家*的安全,中央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69年底,国务院终于作出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重新建造 。
二由于结构复杂,重建难度极大,有人提议请外国人进行施工。但重建工作时间紧迫,外方提出需要3-5年的时间,最快也得2年。周总理认为,不要搞崇洋媚外,老祖宗盖起来的城楼,我们自己也能翻修。于是,这项政治任务便交给了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称“五建”)。
“五建”能担此大任,还要感谢一位木工师傅,他就是姚来泉。那个年代,木工也是分等级的,四五级的木工比较多,六级的很少见,七级就属于凤毛麟角了,而姚来泉是“五建”的八级木工。在此之前,每年国庆群众队伍中的彩车,都是姚师傅领衔制造的,最出名的当属“祖国山河一片红”彩车,后来还登上了邮票、日历。
为了保证任务圆满完成,“五建”挑选了一批根正苗红的技术能手,组建了一支约500人的施工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同时,北京卫戍区两个连的战士也加入施工队,参与施工,保证施工过程绝对安全,防止坏人暗中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