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岩茶课堂
丨作者:李麻花
在麻花认识的茶友里,有30%的茶友对武夷岩茶的第一印象不好,甚至可以说差到家。
这种不好的第一印象,不亚于在餐馆里遇到一位抠脚大汉,额……影响食欲。
至今仍有不少茶友,对岩茶的印象还停留在喝到的第一泡岩茶,或许在某个茶城,或许是在某次茶会……
喝惯了小清新的绿茶、白茶,哪里能接受到了岩茶的粗犷。一喝,苦涩感瞬间遍布口腔的每一个角落,酥酥麻麻的感觉如小电流一般直通脑门,似乎连下丘脑都受到了影响,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这种感觉,并不好,我们恨不得吐出茶汤,把杯子摔到地上。然,这些年接受的教育告我我们:别冲动,忍一忍。只好默默地咽下茶汤。
只是茶掌柜续杯的时候,再也不愿意多喝一口。
最后,实在压抑不住内心的问题:“掌柜的,这茶怎么这么苦,这么涩啊。”
“放轻松点,年轻人,你没听说过一句话吗,不苦不涩不是茶,岩茶就是这个味道的。”
没喝过岩茶的我们,只好乖乖接受这个结果,脑袋里自动把岩茶划入“难喝”、“极难喝”的阵营,恨不得锁上记忆,再也不打开!
但是!麻花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别听掌柜的扯淡,这种苦涩味重的岩茶,是烂茶。
所谓的不苦不涩不是茶,是给自己的失误找的华丽借口。
最近一个月,和村姑陈在福鼎三点一线(太姥山、霞浦、各大茶区)生活,在寻茶之余,顺便也吃一吃美食,满足口腹之欲。
不久前和村姑陈到霞浦吃海鲜,老地方,结果换了一位厨师,煮出来的鱼竟然腥味很重。
要知道,这霞浦的滩涂海鲜,出了名的鲜美,随便水焯、白灼就是美味。是不会有这种鱼腥味的。
结果你们猜厨师怎么说:鱼腥味是正常的,海鲜都会有。
你瞧,麻花要不是专业吃货,也给糊弄过去,也会下意识认为这鱼有腥味是很正常的,顶多下回不点这道菜就是了。
大荤大素,小鲜小羹,精湛的厨艺,才不会让这种所谓的鱼腥味出现。
岩茶亦是如此,只有工艺不到位的茶,才会给自己找一个看似没毛病的借口——不苦不涩不是茶。
苦涩感重的岩茶,是制茶工艺的残次品。
岩茶出现苦涩味,主要是在制作环节出问题。
1、茶青不达标
茶青太嫩,还未达到开面就采摘,这类茶青,茶多酚、咖啡碱含量过高,做好后容易出现苦涩味。
(开面,即指茶叶的叶片要舒展开,从上往下数,顶叶面积为第二叶的50%~70%比较适合采摘——李麻花注。)
2、走水不到位
走水不到位,是岩茶产生苦涩味的罪魁祸首。
所谓的走水,就是茶青水分自然蒸发的过程,在白茶工艺上,也叫作萎凋。
在走水的过程中,水分、咖啡碱、氨基酸、茶多酚等物质,会进行一个循环运动,让茶多酚、咖啡碱适当消失,减少后期的苦涩味。
要是走水的过程没有控制到位,茶叶的苦涩感非但不会消失,反而变得更加强烈。严重影响茶的品质。
俗话说的好:三岁定八十,这岩茶也是同样的道理,走水是品质形成的关键,茶做的好不好,能不能卖一个好价钱,都体现在这个环节上,典型的蝴蝶效应。
走水到位的茶,打脸“不苦不涩不是茶”。
岩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咖啡碱物质,并不能成为岩茶苦涩的借口。
真正要为苦涩味买单的,是制茶师的学艺不精。
即便是同一家茶厂的师傅,给他们同样的茶青,做出来的味道完全不同。
A师傅,制茶界老司机,能准确地把握走水时间,茶青在他手上,妙笔生花,出自他手的水帘洞黄旦、牛栏坑水仙、龙头洞水仙等茶,就不会有苦涩味。
B师傅,制茶资历尚浅,虽和A师傅为同门,然制茶经验尚浅,看青做青的功力有待加强。他做出来的茶,有明显的苦涩味。
二者相比之下,制茶水平,立见高下。
但是,B师傅也不会为自己的学艺不精找借口,他就直接说了:这茶水走的不够透,味道还欠一些。
你瞧,这样说,我们就会释怀了嘛。哪里是所有岩茶都是又苦又涩的。
要是所有茶掌柜都像B师傅这么实诚,也不会有茶友误解岩茶,不愿意接受岩茶。
刚入门的陈姐姐,也曾被“不苦不涩不是茶”的理念深深荼毒过,以至于她在我这儿喝到牛栏坑水仙时忍不住惊呼:“我的天,岩茶不是又苦又涩的吗?为什么你的茶不会?还这么好喝?”
听到类似的感慨,我总觉得拯救了万千失足少女(茶友),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当中。
此文一出,必然有许多茶友要重拾对岩茶的信心,这才是李麻花所喜闻乐见的。
“那些苦涩味重的岩茶,要怎么处理呢?”
“直接扔了吧!”
“啊,那多可惜啊,煮茶叶蛋不行吗?”
“煮茶叶蛋我都嫌苦。”
喝茶,喝好茶,会让人变得挑剔。
我始终相信,好茶的诞生,并非偶然。喝到好岩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若以人情世故来看我们与岩茶的相逢,有的是让人遗憾的擦肩而过, 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相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这种人与茶的相聚,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