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老年,好多时光都在回忆中度过,有些人的记忆尽管很差,但总在不停地扑捉着童事、童趣、童语、儿时的画面,虽然有些已经成了断章残篇,往往在梦中还要修补。上了年纪的人凭窗远眺,幻觉中眼前的山是家乡的山,眼前的水是家乡的水。有时对灯沉思,明亮的电灯会变成昏暗的小油灯,也许是红豆寄相思吧,思绪会像潮水般涌上心头,欢乐、悲伤各种滋味交织成一种乡愁,像虫儿咬噬着一颗苍老的心,虽“逝者如斯夫”,但往事绝非烟云。几个同龄老人在一起,更是争先恐后,喋喋不休,大有回到五六十年前之势。古人云,落叶归根,即使归不了根,“叶心”亦随着悠悠白云,梦还故里,寄居在外的老年人最期盼的事莫过于回老家再转转,最痛楚的事“魂兮魂兮归故乡”。
图为梨花沟现有景色
我的老家在合阳县城西街西大街巷,也就是现在的西街村三组。父亲临终前没有告诉我的祖先何时从何地迁到西街,我只记得小时候清明节扫坟要到邻村中原头祭祖。不过我的老奶奶还有老奶奶的老爷爷、老奶奶的坟都在西街二戈地和西街北城角,这些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都被生产队铲平了。我从来对续族谱不感兴趣,也懒得刨根溯源,我家党姓来于何处我不关心,姓名不过是个符号而已,七十多年来我梦绕魂牵的是生我养我的西街村。
七十多岁了,除过上学两年在外地,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合阳,准确地说没有离开过西街。记得上初中二年级一个星期天,我给老师撒了个慌、学习李白、杜甫“漫游”到大荔县,遇到连阴雨,在小旅店困了三天。一个小孩子客羁他乡,东风卷帘,秋雨搅梦,小小心灵初次涌出了思乡之“愁”。两个星期后,全民大炼钢铁,我们学校几百名师生到韩城杨家岭土炉炼铁,日出背矿石,拉风箱,日落寒窑地铺而卧,十五岁的一个中学生有时竟然失眠了,想着父母、想着弟妹、想着后院的枣树、想着场边的樱桃树、想着梨花沟的杜梨树、想着荆家巷西头的西涝池……思乡之切,顺便胡诌了几句顺口溜:“手捧米馍肩背筐,百里迢迢想爹娘,东看龙门黄河浪,西望巷前小池塘。”就是这首顺口溜还惹上了“拔白旗”之祸。
经过五十多天大炼钢铁的洗礼,我们终于拔寨起营回家了。回家的路上,东风呼呼,像刀子一样割着同学们的脸,天空飘着雪花,同学们丝毫不觉得冷。刚过龙亭进了合阳地界,同学们顿时欢腾了,大家异口同声高喊:“回到合阳了,回到家了”。进了家门,我喊了一声“妈”,眼泪涌满了眼眶,父亲抱着我一句话没有说。父亲的眼泪滴在我的头发上,我的眼泪流在父亲的衣襟上。一个人不管何时走到何地,乡情和家情永远牵绕着心,那时我还是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呀!
我生性顽皮而好动,从小就爱乱跑,巷里的叔叔婶婶说我走路都是页(xué)页走,翻城墙,跳城壕,上墩台,掏麻雀,灌田鼠,金城堡偷堡崖人种的蔓菁,两丈高的崖,眼一合学着孙悟空往下跳。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在校场偷相生叔种的西瓜,遭到父亲的严厉训斥,晚上不敢回家,到城隍庙看山西万荣县剧团演的蒲剧-《烈火扬州》,李庭芝、姜才的爱国英雄形象感动得我不到十岁的小孩子哭了,从此,我迷上了岳飞、戚继光、杨家将等爱国英雄人物的小人书,忠国之情结深深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成了我终生坚强的信念,1962年我还专程到扬州吊拜李庭芝和姜才。
有时我一个人,有时和一群小伙伴,男孩子、女孩子都有,经常跑到西宫、文昌庙、三戈地的七郎庙,西门的光国寺,张府,东街的文庙、关帝庙、城隍庙,有一次竟然跑到平政的龙王庙,差点迷了路,幸亏嫁到顾贤的大姐碰见我,才把我送回家。到每一个地方的决定权都是我,挨大人批评的第一个也是我。那时的我并不懂这些地方是做什么的,但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总有一种神秘感、好奇感。
我家巷西头有一个砖洞,据说这个砖洞是明代建的,在我记事起这个砖洞就是大人们商事议事的地方,上工前等人拉闲话的场所,砖洞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才拆掉。砖洞上有一个神庙,庙里供着什么神我记不清楚了。小时的我和小伙伴一天几次上神庙捉迷藏呀,在神像前拜天地呀,称大王呀……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天爷下了四十多天连阴雨,有一天我用泥捏了好多粉笔在庙里凉着。第二天早晨起来,到庙里看我的粉笔干了没有,刚走进庙门,听到咯吱咯吱的响声,吓得我就往下跑,刚跑下砖洞,上边的庙塌了,倒下的椽和瓦险些砸在我身上,回想起那时的情景,至今心有余悸。
我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一出门就跑,跑遍了一戈地、二戈地、三戈地、四戈地、五戈地、大寨子、小寨子、西咀、罗家胡洞、庙后头、新庄子、干沟、北城角、南埝、沟西、沟南、马家斜,合阳县城四街的角角落落,沟沟岔岔,埝埝胡同以及邻近的几个村子都跑遍了,有时跑得吃饭也不回家,惹得父亲常常到处找我。
那时我心里想着什么,为什么一出门就跑,不知道,只是对每个地方都感到好奇。正因为小时的好奇,老西街的影子,老合阳的影了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谁家门前的槐树、老皂角树,谁家后院的枣树,前院的石榴树,甚至谁家的鸡蛋电脆与不脆,谁家的香酸与甜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我从小爱吃,荆叔的李家三弟兄的页面、烧饼、油红馨、凉粉鱼,刘玉生的凉皮、柿子饼,酥角、炒凉粉,老吴的油糕,老宋的三白西瓜,高家的鸡丝馄饨,芦坤生的糊辣汤、枣沫糊,张万喜的肚丝汤、泡儿油糕,屈虎子的大肉煮馍、三翻饼,张二娃的四镶,周来儿的糖醋里脊、苜蓿肉,雷现瑞的页而等等,至今回味无穷。
家乡的这片热土孕育出家乡祖祖辈辈的人,而这些勤劳善良的人,随着社会在不断的变迁,演绎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永远烙印在我的心里。随着岁月的流失,这些人和事在我的记事里不但没有淡化,而且人的轮廓更加清晰,故事的脉络更加明显。西街这片浑厚的土地,哺育了我的过去,哺育着我的现在,滋养着我的未来。西街,我永远是你的儿子!西街,我永远热爱你!
作者:党宪宗
来源:西街村志
西街水库2022.9
梨花沟景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