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金华人来说,酥饼不只是小吃,承载的更是家的温暖。
金华酥饼色泽金黄,形似蟹壳,鲜香诱人的梅干菜味儿让人在店外几米就垂涎三尺,连害怕油脂的人,也很难抵挡这份诱惑。
在古代,读书人进京赶考,生意人外出经商,都会带上它当干粮。
据《金华县志》记载,金华酥饼的首创者是唐朝开国功臣之一程咬金,有一天他为了防止没卖完的烧饼变坏,就把剩下的烧饼放在炉内一个劲地烘烤。第二天起床一看,肉油都烤出来了,饼皮也变得更加油润酥脆,就成了酥饼。
看上去小小的酥饼,实则大有考究。周末,我约上三两好友来到有名的“酥饼村”——金东区曹宅镇大黄村,一探究竟。
01
刚迈入大黄村,阵阵香味便顺着春风袭来。这股香味,触动的不仅仅是味蕾,也是记忆中无法磨灭的儿时岁月。
我不自觉地走近,只见炉内的酥饼,烘焙得油光光,黄澄澄的。
“来,拿几个尝尝!”师傅见我探着脑袋,停下手边的工作说,“刚烤了一个多小时,现在吃,味道最好了。”
眼前的这位师傅姓黄,曹宅镇大黄村人,17岁起便开始学着做酥饼。做酥饼很辛苦,每天一坐就是7个小时。如今,20多年过去了,当初一起学艺的小伙伴都已经转行,只有他坚持了下来。
酥饼的传统手工制作过程繁琐复杂,包括选料、饼胚制作和烘烤等需要通过近18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