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木锤肉丸传承“捣珍”古法制作,表达对太平盛世的期盼和举家团圆的渴望
梅城的清晨,弥漫着食物的芳香。街边大大小小的早餐店,陆陆续续开门迎客。
“老板,来一份肉丸汤。”“好嘞!”只见一位老师傅右手拿起盛满新鲜肉丸的大勺往热腾腾的锅里一倒,左手端着个碗。不一会儿,锅里冒着滚滚热气,又白又圆的肉丸纷纷冒出了头,老师傅用大勺将肉丸舀到碗里,加点汤、撒上葱花。很多客家人的清晨就在这样一碗清香的肉丸汤中开启了。
对于梅州客家人而言,肉丸是餐桌上出现频率颇高的一道菜,其做法与古时一种叫“捣珍”的菜肴做法相似,勤劳的客家人传承了这种古法制作。但传统客家肉丸都由手工捶捣而成,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大,手工捶丸渐渐消失,味道也大不如前。
如何找回童年的味道?近年来,梅州有企业以弘扬客家美食为己任,精心研制仿手工捶肉机,将客家肉丸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产流程,匠心生产每一颗肉丸。
传承创新
研制仿手工捶肉机承袭中原“捣珍”古老技法
“嘭!嘭!嘭!”一声声巨响下,新鲜的猪肉被木头捶成了肉浆。眼前这台捶肉机可不简单,它是根据旧时人工捶肉丸的原理,仿制手工木捶而研制出来的。“这台机器做出来的肉丸,味道还是跟原来一样,够劲道,有弹性。”仿手工捶肉机创始人李伟涛说,只有用木捶打出来的肉丸才好吃,这是传承了古时候一种叫“捣珍”的菜肴做法。
《礼记》记载:“取牛、羊、糜、鹿、麇之肉……捶反侧之,去其饵,孰出之,去其皽,揉其肉……”也就是说,把牛、羊、鹿等兽类的肉反复捶打成绵烂状,去其筋腱,捶捣成肉茸,即成为“周八珍”之一的“捣珍”,可供周天子享用。客家肉丸实际上就是对“捣珍”的继承与发展,而且具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特点。
美食家认为,客家肉丸首先在用料上,从最初的“牛、羊、糜、鹿、麇之肉”逐渐简化,固定为猪、牛、皖(草鱼)几类。其次,在口感上,几经改良后,客家肉丸变得更有弹性、更有嚼头。最后,在吃法上,客家肉丸也比古代简单,常配以青菜、豆腐煮而食之,再撒点葱花,清淡爽口。
长期以来,客家人都是以农为本,牛作为普通家庭最为宝贵的劳动生产力,是不能被轻易宰*来吃(实际上,不要说寻常百姓家,直到清末,皇宫里都是禁止食用牛肉的),而其他野味、海味又不易获得,故而以往的客家肉丸一般指的都是猪肉丸。时至今日,在一些土生土长的“老梅城”看来,客家肉丸就只是猪肉丸的意思。
传统的客家肉丸都由手工捶捣而成,因此客家肉丸也叫捶丸,具有味道纯正,保持原肉味的特点,既有韧性又很爽脆,既有嚼头又不打渣。
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大,早在数年前,手工捶捣肉丸的技艺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十分耗时耗力,三斤肉丸的制作,光是捶打就要花上一个小时。”有着20年做客家肉丸经验的谢国标说,正因为这样,多数肉丸专营店都采用绞肉机替代人工劳力以提高产量。可是,“绞肉机做出的肉浆将猪肉里的纤维破坏了,蛋白质也流失了,口感大打折扣。”李伟涛说。
对于不少客家人而言,绞肉机做出来的肉丸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我很喜欢吃肉丸,每天下午去接小孩放学,经常会买两串肉丸和小孩一起吃。”李伟涛说,但总感觉没有童年时吃的那种口感,所以他萌生了自己做的念头。经过一年半载的摸索,李伟涛成功研制出一款仿手工捶肉机,并成功在梅州市客迁食品公司投入使用,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如今,该公司的肉丸不再叫客家肉丸,而是取名为木捶肉丸。“我们的肉丸就是木捶打出来的,只不过是机器代替了人工。”客迁食品董事长温海经说。
手艺独到
一颗能当“乒乓球”的肉丸需经过10道工序
电影《食神》有一个精彩的画面:牛肉丸被当成“乒乓球”进行拍打。“我们的木捶肉丸也可以做到。”只见李伟涛拿起一颗肉丸往桌子上一放,白白圆圆的肉丸便在桌面上弹跳了几下,可见弹性十足。
一颗看似简单的木捶肉丸,却需要遵循着时间、温度、力度的法则。它们分量不重,却包裹着每一个师傅的匠心——来自细致的工艺、繁复的程序。在4000平方米的工厂里,50多名工人一天天重复地工作,客迁食品用10道“关卡”,将传统的木捶肉丸制作技艺做到精致,才能做出能当“乒乓球”的肉丸。
“首先是选肉,原材料十分关键,一定要新鲜。”谢国标强调,木捶肉丸的原材料只选用特定部位的猪肉,他们要求,*猪后的半小时内要将猪肉送达厨房进行修整,这是第二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去油脂、剔除废料并将猪肉切成条块状。
捶打是制作肉丸的第三道工序,也是肉丸产生柔韧弹性的重要环节。谢国标将切好的猪肉放进仿手工捶肉机内捶打10-15分钟,过程中适当加入了冰水和盐。“机器运作时会产生热量,冰水不仅可以降温,还能很好地锁住猪肉的纤维和蛋白质,盐则起到了保鲜的作用。”李伟涛解释道。不一会儿,机器内的肉块便成了肉浆,随后加入水和淀粉搅拌均匀。
下一道工序是成形,如何“克隆”出一颗颗形状、比例相当的肉丸,全凭手艺人的经验和手感。如果技艺不精,那么挤出的丸子便会大小不一,不成圆状,这样不仅不美观,还会影响在相同水温下所形成的口感。
有着20年经验的谢国标,自信满满地展示了一番。他左手抓起一把肉泥,手心一用力,肉泥就从拇指和食指留有的空隙中蹦出。右手握着陶瓷汤匙,将肉丸舀出。制作出来的丸子直径大概1.5厘米,大小几乎统一、形状一样。“全靠感觉和经验,抓一把肉泥,一般可以制作4粒肉丸”。谢国标说,制作好的肉丸,要放在80℃的水中浸泡,提升肉丸的爽脆口感。
整道工序下来,仅需40分钟,一颗颗木捶肉丸便“诞生”了,随后它们分别经过中温和高温的水煮,确保肉丸凝固成形,口感爽脆。“煮肉丸讲究中火慢煮,要不停搅拌,而且水绝不能马上沸腾,否则丸子很快就会膨胀起来,不够弹牙。”谢国标说。
半小时后,将冷却了的肉丸包入内包袋中并进行真空封装,确保足斤足两后,最后放入灭菌锅内灭菌。前前后后,客迁食品生产的每一颗木捶肉丸,都要严格经过10道工序之后才能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