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綠色结晶体的孔雀石绿,在化学界中被称为四甲基代二氨基三苯甲烷,其在戊醇、乙醇、甲醇以及水中易于溶解水溶液呈现蓝绿色,抗菌效力在药物染料中较强、可作为驱虫剂或*菌剂,属于三苯甲烷类染料。下面本文章将对水产品残留孔雀石绿的研究进展加以分析。
关键词:水产品;残留物质;孔雀石绿;研究进展
在养殖过程中,我国曾以孔雀石绿作为清塘*菌剂,同时,也常将孔雀石绿使用在存放池内和运输过程中,它们在鱼体内可分别代谢为无色结晶紫与无色孔雀石绿,因为其母体化合物与代谢物质存在较大的副作用,极易致突变、致畸、致癌,至此多数国家已经在20世纪90年代将孔雀石绿列为水产养殖禁用药用。但是现阶段仍有一些渔民在违规使用,主要是因为孔雀石绿价格便宜,抗菌效果较好,所以有效监测孔雀石绿残留物质是至关重要的。
1孔雀石绿的分布与代谢情况
进入机体后的孔雀石绿通常会经过生物转化,变成无色孔雀石绿,属于脂溶性的衍生物,极易残留在组织中。一些业界人士发现,在鱼体内残留的孔雀石绿物质比水体中孔雀石绿的浓度明显要高,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皮肤、肌肉、肝脏、肾脏以及血浆中,同时体内也会蓄积孔雀石绿,特别是含有较多脂肪的组织中浓度水平更高。在清除体内的孔雀石绿过程中,除脂肪含量影响与自身解毒能力外,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PH值和温度等。
在体内孔雀石绿的代谢方式有两条:首先,在还原酶的催化作用下,孔雀石绿可降解成无色孔雀石绿;其次,经N-脱甲基作用,在细胞色素催化下,生成次级或初级代谢产物芳香胺。另外,无色孔雀石绿也有两条代谢方式:首先,,基于氧化酶作用下,无色孔雀石绿会被重新氧化成孔雀石绿;其次,无色孔雀石绿经N-脱甲基作用,在催化作用下,酯化后与DNA形成DNA加合物。
2孔雀石绿的毒性与致毒机制
据大量研究证实,在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对动物的毒性较强,导致鱼皮肤和鳃上皮细胞轻度炎症,扩大肾小管壁细胞的胞核,使肾管腔有轻度扩张,甚至会影响鱼的生长与摄食,减少鱼肠中酶的分泌量。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鱼的脑垂体促性腺发育细胞以及生殖腺、消化道、肾脏、肝脏、鳃等都会受到孔雀石绿的损害,严重的鳃上皮细胞坏死,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增生,肝细胞坏死,细胞核异常,损害线粒体。在处理不同浓度孔雀石绿后,在倒置显微镜下的细胞均可见贴壁率下降与细胞变形的情况,细胞悬浮现象在较高的孔雀石绿浓度下越为严重甚至有碎片现象出现在培养液中。这三种细胞存活率在孔雀石绿浓度的增加下也会随之下降。分析血液生化参数得知,孔雀石绿能在定程度上降低鱼体血清中的蛋白质与钙,提升胆固醇量,同时除低血浆中的钙与磷,增加自细胞数量与血红蛋白浓度。
3孔雀石绿的检测方法
对水产品中的孔雀石绿残留量使用液相色谱法予以测定,国家规定不可超过0.5μgkg;而对于无色孔雀石绿与孔雀石绿体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予以测定不可超过2μg/kg,较为严格。
3.1样品前处理
现阶段环境分析化学的瓶颈就是样品采集与前处理,其不仅是测定误差的主要来源,还制约着环境分析化学的发展。至此,现阶段环境分析化学研究亟需解决的疑难问题就是样品前处理技术。一般来说,会采用固相萃取或液液萃等进行孔雀石绿样品前处理。固相萃取样品前处理方法,主要是基于液相色谱分享机制,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通过固体吸附剂吸附,分离样品中的干扰化合物与基体,再用洗脱液洗脱,实现对目标化合物的分离与净化。通常而言,分离模式包括吸附SPE、离子交换SPE、反相SPE以及正相SPE。SPE具有较多特点,高效、安全便捷以及有机溶剂用量少,在预处理孔雀石绿样品中,已经被国内外专家广泛应用。
3.2测定方法
免疫学检测法与理化检测法就是检测孔雀石绿主要采用的方法。理化检测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检测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以及薄层层析法;而免疫学检测通常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法。由于自动化强、高灵敏度、高效以及快速等色谱法所具有的优点,已成为测定孔雀石绿的主要手段。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加安全的饮食环境,检测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残留物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大批量样品初筛适用免疫分析法;色谱法具有定量定性准确以及灵敏度高等特点。未来在检测水产品孔雀石绿过程中,检测技术将朝着智能化、便捷式精准、快速以及简便的方式前进,新型传感器、纳米技术以及量子点等将成为主要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