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围绕着吃的林林总总,是一座城市文化中最有魅力的部分之一。不少生活在梅州当地的人都知道两条“美食省道”:S333线、S223线。大大小小的饭店、餐厅,密布在这两条省道沿线,据不完全统计,数量达到了200多家。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掌勺”师傅几乎都是来自梅江区西阳镇。
西阳镇素为重点侨乡,全镇有旅外“三胞”近3万人,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阳镇的客家美食文化,与其背后的华侨文化密不可分。西阳镇至今还保留着数不清的华侨建筑,仿佛向人们述说着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华侨历经数年终回家,乡亲千里相迎叙情愁,一桌桌客家宴席摆出了祖屋大门外,一道道美味的客家菜也唤起了归乡华侨心中的浓浓乡愁。
西阳镇不少有名的厨师,便是从这些绵延不绝的华侨宴席中脱颖而出,有的跟随着华侨走向世界,有的早早外出自立门户。但大多数厨师还是扎根在本土,将传统客家烹饪技艺传承下来的同时,也将华侨之乡的文化历史融进了美食之中。
▲沿着这S333线而行,道路两旁,大大小小的饭店、餐厅星罗棋布。
华侨归乡
千席宴引发“学厨热”
今年76岁的吴锡朋住在西阳镇白宫圩镇。他家大门正对着的街道,正是西阳镇S333线上的美食一条街。“我30多岁跟着师傅学厨,40年来跑遍了梅州的8个县(市、区),带出的徒弟徒孙中,有40多名自立门户,成了餐馆老板……”谈到学厨,吴锡朋便滔滔不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吴锡朋口中的“师傅”李裕生,是西阳镇最早从事厨师行业的那一批人。14岁学厨;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梅县地区与人合伙开了家裕圆餐厅;后来被邀请到县委招待所当主厨;1982年回到家乡,退休不退岗,成为华侨宴席中当仁不让的“掌勺”人……
李裕生的一生,刚好与西阳镇“美食文化”的发展历史联系在了一起。
往往越是历史悠久、文化沉淀厚重的城市,好吃的就越多,市民在吃上就越讲究。西阳镇的饮食文化同样源远流长:200多家美食餐馆里,美味的传统客家美食吸引四海游客慕名而来;当地还流传着诸多文化故事,在大快朵颐的同时,听着餐馆老板将尘封往事娓娓道来,华侨之乡的历史画卷也随之浮现。
在清朝中后期,政府放开海禁,准许国民出洋谋生。那时,原白宫镇(2003年划入西阳镇)人多地少,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但毗邻水系,出洋舟楫方便,当地便兴起了漂洋过海创业之风,从山的这边走向了海的那边。“汕头出海七洋洲,七日七夜渺茫茫。行船三日吾食饭,记妹言语当干粮。”一首山歌,唱出了当年客家人漂洋过海的心酸。
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华人华侨有500多万人,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白宫走出去的华侨人数达到了2万人。”西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如新联村,全村现有413户人家,现有人口1700人,华侨户数占85%以上;龙岗村常住人口1000多人,国外后裔达到1万多人;总面积1.06平方公里的阁公岭村,其华侨后裔遍布毛里求斯、留尼旺、印尼等地,海外人数达1000多人,该村85%以上的家庭均为侨眷……
漂泊流离为生计,牵肠挂肚是乡愁。改革开放后,西阳镇掀起了“华侨归乡”的热潮。成千上万的华侨回到家乡,修路建桥,救灾扶贫,捐资助学,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华侨每次回乡,都会在自己祖屋宴请同姓乡亲,从二三十桌到一百多桌不等,还会将从外面带来的鲍鱼、鱼翅、海参等,交给当地的厨师做菜。当时的乡亲能吃到这些食物,可算是了不得的一件事。”在西阳镇莆田村长大的郑文珊告诉记者,在她很小的时候,便看见自家阿婆可以熟练地将海鲜烹饪做菜。因而,在西阳镇的美食食谱中,海鲜类食物成为梅州地区为数不多的“客家菜”。
▲从地上跑的,到海里游的……各种各样的食材都能被西阳镇的厨师们做成一道道客家美食。
声名远扬
西阳厨师奔赴全市各地“掌勺”
“捶丸、开锅肉丸、粉丸、红焖肉、水晶肉、圆蹄……这些都是西阳镇比较出名的客家美食,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客家制作方法。”吴锡朋说。当时华侨回乡宴请,大伙找不到能做“大菜”的厨师,便想起了曾经在县委招待所做过厨师的李裕生。
有了主厨,加上从各家各户推荐的一些妇女过来帮忙打下手,一盘盘客家菜顺利出锅上桌。一名九十高龄的海外老华侨曾动情地说,“尝尽山珍海味,喝遍玉液琼浆,都不如家乡的农家菜好!”
“当时一桌宴席的价格是100多元,通常一个主家请客,花费都在3000多元以上。在30多年前,这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金额。”吴锡朋回忆,看到宴席的生意好做,镇里的不少人也向老师傅拜师学艺,拿起了大勺。
“从西阳镇走出的大厨有个特点,多数以女性为主。最初,在主厨身边帮忙的都是一些勤劳的客家妇女,她们从最初的端盘洗碟开始做起。后来,厨师会从身边挑选一些有烹饪天赋的妇女为徒,将自己的烹饪技艺传授于她们。”吴锡朋说。
也是在这20年间,从西阳镇走出来的大厨渐渐多了起来,知名度也随之提高。从第一批以李裕生为代表的几位大厨,到如今千名厨师遍布西阳镇。
华侨回乡,最想吃的自然是家乡菜。“太平村、莆田村以及之前的白宫地区……华侨多的地方,出的大厨也很多,平均一名厨师每年承包的宴席都有2000桌。”郑文珊说。逢年过节,厨师都忙得不可开交。“宴席的高峰期,我曾经一个人一天煮了297桌的菜。”吴锡朋说。
“西阳出大厨”。随着声名远扬,西阳镇的宴席也摆到了8个县(市、区)的各个乡村,不少农村的红白事也都特地请西阳镇的厨师过来“掌勺”。
据厨师吴红兰描述,请西阳镇的厨师做宴席,主家可以省不少心,桌椅、餐具、厨具等都是由厨师准备好。前一天,厨师便会根据主家的食谱,准备好所有的食材;第二天天还没亮,厨师就会带着团队出发。
“之前没有货车,就用拖拉机拖着这些‘家当’,一趟不够就两趟、三趟。”吴锡朋说,有一些珠三角地区的乡贤办喜事,也会特地从家乡请厨师到大城市掌勺,一是价格便宜;二是食材有保障,且味道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