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还是很小的时候,在庐江盛桥外婆家过年,太婆在厨前张罗着,外婆在案板上剁着肉馅,我的小姨和小舅在那和着米面,今天家里要做大米饺。
庐江米饺(网络图片)
米饺是庐江地域特色美食,是大米磨成粉后手工包制的,饺馅是精选五花肉,搅碎然后加少许豆腐,香葱、老姜、盐、酱油等搅拌均匀,然后在油锅里炸,火候要稍微久一点,待米饺呈透明金黄色,边角外皮有略微的鼓起如泡泡状,远远就能闻到油炸之后米粉和着肉馅的香。刚炸好的米饺塞到嘴里,一口咬下,唇齿里发出嚓嚓的酥脆,舌尖最早感觉到那浓郁的油炸饺香,然后是被美味的肉馅烫到,那才是庐江人的美食记忆,也是如今庐江人的“过早”。
合肥三河也出米饺,但那内里的饺馅以及炸制的火候都有不同。三河的米饺是粘稠的豆腐馅,饺子炸得也不通透,咬到嘴里不酥脆,也不是不好,只是不是我们记忆里熟悉的味道。
过去那年月经济条件差,物资严重匮乏,各家各户也只有在春节时大方一把,家里上人会尽最大努力去采买来鸡鸭鱼肉、米面蔬蛋,然后家家各展手艺,自制很多独家美食,让孩子们可以放开肚皮解解馋。
外婆家那时候还是土灶,除夕夜里,一家人围拢在灶台旁边忙碌,氤氲的热气笼罩着温馨的团聚场景,柴火在灶下热烈燃烧,小孩在起劲地拉扯着风箱,那么久远的记忆仿佛就在昨天。外婆家过年期间会做送灶粑粑,炸圆子,香“元宝”,蒸年糕,捆梅花蛋,还有我记忆深刻的炸制米饺。刚炸出锅的米饺,放在漏油的笊篱里,热腾腾的冒着热气,发出轻微的吱吱声,那浓郁的香气让人迷醉。趁着大人们忙碌不在意,早已急不可耐的我放下风箱的拉杆,悄悄踅摸过去,猛地抓起一只就塞进嘴里,然后那又香脆又烫嘴的饺子,让我像那“火中取栗”的小猴子一样,哇哇乱叫乱蹦。那一刻,全家人都被我逗得哈哈大笑,前仰后合。那除夕夜的饺子,以及那被热油饺子激发出来的浓浓的家的味道和温度,和着一家老小和美酣畅的笑声,慢慢飘散在空中,飘进了永远的记忆中……
后来我上小学离开盛桥来到庐城,在塔山旅社的拐角,邂逅了庐江的米饺。塔山旅社位于巣庐路进口,右边是老庐江汽车站,人来人往,所以早点生意好,又是我们上学的必经之地;生意好的另一原因,因为那里炸米饺的宁师傅来自庐江饭店,是出自同心楼的师傅,技术也是一流。
塔山旅社(网络图片)
每每走过那散发油香的油锅前,看着当时价格五分(或一毛)一个的米饺,都忍不住偷偷张望、舔舔嘴角。那时的早晨几乎都是在家里吃东西的,大人偶尔也会给孩子零钱去外面买早点,如果恰好那天口袋有钱,我感觉也一定和孔乙己似的,会举手摊开那汗湿的纸币,然后大声地喊到:大饺两个!
同心楼的饺子应该算是庐江的头牌,现在依然出名。只是那时我们住得远,吃得少。同心楼位于高拐,从城关小学大门,笔直经过恺悌街三百米即到高拐——同心楼(这都是父亲后来告诉我的)。听我父亲说,目前庐江大饺质量好的,据他所知,还有鸿福大酒店、土地局里自己的饭店米饺蛮好,街面小店价格一般在1——1.5元,饭店2——3元,还有新品种,牛肉馅的4元一只。
同心楼(网络图片)
目前庐江人招待客人必有饺子一盘,既可下酒还可作主食。所谓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庐江这个才名符其实,北方水饺既不香,也不酥脆。当年庐江老人,早起提二两小酒,去早点店买几个大饺,喝酒品茶,那种滋味可是天人生活,我的少年同学曾涛的大舅,一直都是每早必去,老市民的“小开”生活。
后来我父母搬离了庐江,偶尔自己也在家里炸制米饺,但缺点是皮厚不酥脆!每次他们二老因事回庐江,回来时,都会采购一袋地道的庐江米饺带回;偶尔听闻有亲戚朋友回庐江或从庐江来,都要叮嘱买点米饺带来,冷藏之后慢慢享用。
我的表哥过去一直在盛桥经营早点,他的炸米饺技艺得到在同心楼做过早点师傅的四舅指点,米饺个大、酥香,真材实料,在当地也是有名气的“网红”食品,年节之际,回乡的游子都会特地赶去表哥的早点摊去解解馋、过过瘾,找找旧时的记忆。
听说他今夏已经将早点铺搬迁到庐城了,在老二中我的母校对门,这勾起了我对米饺和故乡的许多记忆,暗自神往:抽空一定要回去,坐在他的摊位上,点上几个米饺,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偷眼看向敞开的校门,找寻过往的青春,那进进出出的的少年男女,竟都似我同学,那回眸浅笑的少女不正是我的美丽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