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碌鹅。(本版图片均由龙岗融媒记者 梁栋 摄)
碌鹅,是一道在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流传数百年的特色美食。
“碌”在平湖围头话和粤语中有多层意境:“碌”即频繁滚动,便有了“转运”的好彩头;与“福禄寿”的“禄”谐音,“食禄”即是有好工作、好收入、好吃的;一种重要的制作工序,即将食材在锅中来回翻滚。
碌鹅便是用滚来滚去的方式制作的鹅。在味道上,碌鹅的鹅肉皮脆肉滑,再配以浓香的酱料香料,吃后让人回味无穷。
炉灶边、油锅里,一只鹅被反复翻转,渐渐“穿”上了金黄外衣,空气中弥漫着诱人香味。同时翻滚着的还有鹅肚里的酱料,不断渗入鹅肉,由里而外,加速鹅的变化。一个多小时后,色香味俱全的碌鹅被端上了桌,食客们不禁食指大动,眼中、口中、心中都被这一碟碌鹅占满……
色香味俱全的碌鹅。
美味从来都是值得等待的,更值得代代传承。在平湖街道,碌鹅是传统大菜,一些重要日子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之所以人们能够常常品尝到这份美味,背后除了有着一套严谨的制作流程,还有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这碌鹅,也因此有了乡愁的味道。
一道佳肴流传数百年
在新安县(今深圳),碌鹅流传已有数百年,重要时节吃碌鹅已成为平湖地区的食俗。这一特色菜背后有着丰富的意义,寓意吉祥、佳肴味美,深受平湖百姓喜爱。
提及鹅的做法,很多人会想到卤鹅、烧鹅、白切鹅、蒸鹅、腌咸鹅等。然而,在深圳市龙岗区还有一种特别的做法——碌鹅,当中又以平湖碌鹅最为出名。
烹饪碌鹅。
那么,何为“碌”?实际上,在平湖围头话和粤语中,“碌”有着多层意境:“碌”即频繁滚动,便有了“转运”的好彩头;与“福禄寿”的“禄”谐音,“食禄”即是有好工作、好收入、好吃的;一种重要的制作工序,即将食材在锅中来回翻滚。“碌鹅”就是把鹅肉在锅中不停翻来滚去翻炒,直至鹅肉滚熟入味为止。
早在元朝,就有详细记录鹅的烹饪方法,《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录着“熝鹅鸭”制作方法:“每只洗净,炼香油四两爁变黄色,用酒醋水三件中停浸没,入细料物半两,葱三茎、酱一匙,慢火养熟为度。”广东人的美食传承了中原古老的味道,“熝鹅”可见一斑——由于“熝”字过于生僻,人们写成了“碌鹅”。
重修祠堂传承乡愁。
平湖是新安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碌鹅则是新安盆菜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廖虹雷说,旧时新安县(深圳古称)的乡民,大凡在庆典、嫁娶、祝寿、添丁、乔迁、醮会、酬神、宗族春秋祭祖等诸项活动,全村男女老少相聚乡间,围着大盆菜饮酒庆贺。大盆菜中,碌鹅、白灼虾、清蒸鲍鱼、鲜笋红烧猪肉、烧鸭等并不鲜见。这种盆菜宴,小则过年过节一家十几口人吃一个盆菜,多则成千上万的人同吃上百上千盆的盆菜宴席。这一民间食俗,数百年来流传于深港一带。
在平湖,碌鹅却不仅仅只属于盆菜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平湖都有添丁点灯、乔迁“入火”及寿辰“做寿”等风俗,甚至还需要设宴摆酒,如,对待初生婴儿,到第三天要“洗三朝”,第十五天做“糯月”,至亲女眷道贺,吃一顿较为丰盛的酒菜。满月之日,如果是男婴,一定会摆满月酒席。在这些重大场合中,平湖的大厨总会做上一道令人口齿留香的经典特色菜——碌鹅。
制作技艺繁琐却经久不衰
在平湖,碌鹅是流传了上百年的大菜,家庭团圆、宗亲喜宴都会摆上一大盘碌鹅。但是,碌鹅制作工序较为复杂,所需时间长,极为考验人的耐心。
众所周知,鹅是草食性动物,水陆两栖,跟鸭子比起来寒湿气比较小。鹅肉不仅脂肪含量低、品质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且从中医学来看,鹅肉味甘平,有补阴益气、暖胃开津、祛风湿防衰老之效,因此称得上是营养健康佳品、中医食疗上品,特别适合冬季进补。
制作一道最地道的碌鹅,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鹅的选择,如果鹅选得不好,再好的调味和煮法都白搭。”年逾八旬的刘任武是土生土长的平湖人,他说,过去每家每户都做碌鹅,用的是本地自养的食草鹅。后来,随着城市化发展,养鹅的人越来越少,餐馆做碌鹅一般会选择广州增城、惠州博罗一带的走地鹅,乃至湖南等地的放养鹅。“鹅太小,鹅毛不好拔;太大了,肉又不好吃。”刘老说,选鹅还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来说,每只鹅重八九斤,不超过十斤为好——肉质不嫩不老,最适合用于做菜。
“酱料香料包括豉油、片糖或蜜糖、蒜、南乳、去核的红枣和黄花菜干等,把配料按照一定比例调好后,再倒入鹅的肚子里,用锋利的铁签封好,就可以放进油锅里‘碌’了。在‘碌’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火候,火太猛容易把鹅皮烧焦,不好看也不好吃,应该在中火的状态下不停地将鹅翻滚炸皮。这时,整只鹅在滚热油锅里被炸得吱吱作响,慢慢变成金黄色,看着很诱人。鹅肚子里的酱料香味也渗入鹅肉。最后,将鹅起锅,用大盘装好,盘底垫以香芋、大薯,放水蒸熟后斩件,再把鹅肚里的酱料取出,铺在鹅肉上,就可以上桌了。”说起碌鹅的制作过程,刘任武如数家珍,“这种做法是母亲告诉我的,从小我就耳濡目染,不会忘记。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碌鹅皮脆肉滑,还带着浓香的酱料汁味。每次品尝,浓郁的酱汁味随着咀嚼慢慢进入喉咙,直达胃里,味蕾会有极大满足,一下便勾起了童年的回忆”。
据平湖街道党工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陈建平介绍,除了上述做法,碌鹅还有另一种做法:起油锅把鹅煎至皮色金黄,把蒜和葱放下爆香,放入蚝油、酱油、糖,加水焖20到40分钟,捞起切好摆盘即可。
满含亲情与乡情的味道
“爷爷常说,这道菜最有地方特色,也是平湖乃至龙岗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随着时间推移,熟练掌握碌鹅制作工艺的人变少了,可在刘爱强眼里,这份传统手艺不仅有着祖孙两人的亲情,还联系着乡民们的乡情,绝对不能丢。
每天中午,位于平湖街道平安大道旁的一间餐馆生意火爆,每个人根据喜好点菜,然后匆匆吃完,结账离开。看餐馆摆设,并没什么特别,再看餐馆的菜单,上面都是几十元的快餐,看起来平平无奇。餐馆的主人刘爱强却是有故事的人,她的故事和美食息息相关。
熟知刘爱强的人都叫她“肥姨”,是土生土长的平湖人,涉足餐饮行业已有40多年,最拿手的一道菜就是碌鹅。刘爱强说,爷爷是一位农村厨师,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厨房,每天都会在里面待上好几个小时。尽管厨房里总是烟雾缭绕,夏天时更是高温难耐,但爷爷从不埋怨,尽心做好每一道菜,“再简单的食材,也能做出不一样的味道,爷爷做碌鹅更是拿手绝活”。
刘爱强的记忆里,碌鹅并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很多人只能在一些隆重的日子才能品尝到这道佳肴。有酒席必有大厨,每到这个时候,刘爱强的爷爷就成了大忙人。“他既要根据人数做好前期配菜,又要在现场掌勺,还要做好厨房的各项统筹工作,但无论如何,爷爷都会亲自制作碌鹅。那时候,我就在一旁看,闻着香味,看着鹅慢慢‘穿’上金黄色的‘外套’,很过瘾。有的时候,还会尝一尝,别提多开心了。”一开始,刘爱强出于好奇,常常跟着爷爷游走在各种宴席之间,后来,刘爱强对美食产生了浓厚兴趣,也习惯了空气中飘满独特香味,更喜欢看到美食被端上桌时人们脸上的笑容。于是,刘爱强提出要做厨师、学做碌鹅。“爷爷一开始有点意外,说做厨师是个累人的活,怕我吃不消,后来看我很坚持,就答应了。”
爷爷手把手将一身本领全教给了刘爱强。“如何挑选更好、更新鲜的菜是我学艺的第一课,然后是切菜、配菜以及各种香料、酱料的调配,最后才是炒菜的各种技巧。所有菜品中,爷爷制作碌鹅最为费心,我也学了很长时间。爷爷常说,这道菜最有地方特色,也是平湖乃至龙岗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刘爱强笑道,经过多年学习和积累,自己终于和爷爷一样成了在本地颇具名气的厨师。而她最拿手的菜,便是碌鹅。
上世纪80年代,刘爱强在平湖经营商店,既卖快餐,也卖一些零食小吃。店里时不时会迎来一些特别的顾客,其中还有从凤岗、塘厦赶过来的客人,虽然和刘爱强第一次见面,但都会提到一道菜——碌鹅。刘爱强的心中有个执念,只要做碌鹅,就一定要严格按照传统手艺来做,来不得半点马虎。于是,每次制作碌鹅,刘爱强都会前往市场挑鹅,购买各种配料,回来后,将鹅毛拔净,沥干水,再抹上盐,接着下锅反复炸……
“其实,我的酱料没有多少秘密,重要的是比例的调配,还有,坚持使用上等的花生油和名贵的汾酒。”刘爱强说,使用花生油,可以让鹅在碌的过程中持续释放独特的香味,反复刺激人的嗅觉;使用汾酒,一是因为其属于清香型白酒,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等特色而著称,加入到碌鹅里,可以很好地提升肉质的香度。
时间练就了刘爱强的口碑,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刘爱强继承了爷爷的衣钵,开始到处接各种喜宴的单,平湖及临近地区的喜事餐桌上都少不了她的碌鹅。2000年,刘爱强看准时机,开起了餐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品尝到碌鹅这道特色美食。
在很多平湖人眼里,碌鹅不仅仅是一道美食,还是历史的见证。位于平湖街道平湖社区的大围古村,建村于明朝中前期,迄今已有600余年。在古村中,最为宏伟的建筑便是刘氏祠堂。随着刘氏家族发展壮大,刘氏后人在平湖已建立多个村落,同时建有3个刘氏宗祠。经受着岁月与风雨的洗礼,3个祠堂年久失修,平湖刘氏宗亲决定集资重修祠堂,并将3个刘氏宗祠合而为一。2004年,重修后的刘氏宗祠落成,同步举行盛大庆祝活动,在宗祠门前设宴300桌,那一次,刘爱强便是主厨之一,负责的拿手菜正是碌鹅。
那一天,大家欢喜万分,围坐在一起,吃着碌鹅,享受着团圆的味道,感受着浓郁的乡情。
乡愁故事
最爱那一口属于故土的独特美味
从西餐到中餐,从牛排到碌鹅,身为中荷友好协会会长的刘伟林正经历着饮食习惯的改变,但在他眼里,这种改变是值得的,因为背后正是期盼已久的故土味道。
刘汝培是刘伟林的父亲,平湖街道平湖社区人,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精明的商业头脑,跑运输、做贸易,攒下一笔钱便买地置业。后来,刘汝培到香港从事餐饮业。1951年,刘伟林在香港出生,“那时还是以中餐为主,毕竟香港的饮食习惯与内地有许多共同之处”。1963年,刘伟林跟随父亲去英国,待了几年后,再举家迁至比利时,最终落脚于荷兰,并在此求学、经商,开拓多间酒店及餐饮业,从事国际贸易。
久居国外,父亲经常给刘伟林讲起家乡平湖的故事,也会选择走进厨房,炒几个家乡菜,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以解乡愁。“父亲说自己最怀念的一道菜就是碌鹅,那是逢年过节才会有的大菜,制作工序多,所需时间长,但味道很独特,吃后让人念念不忘。”在父亲的影响下,刘伟林萌生了回平湖寻根的想法。1990年,刘伟林如愿了——除了找到父亲遗留下的房产,还特地抽时间品尝了几个平湖特色菜,但由于时间太紧,没能吃到碌鹅,之后便匆匆赶回荷兰。
近年来,刘伟林回到平湖的机会越来越多,每次回来都会到处寻找平湖美食。慢慢地,他和几位平湖本地老人熟悉起来,老人们带着他尝了很多本土美食,碌鹅自然在品尝之列。“夹起一块放进嘴里,特制的酱油与鹅的肉香在口腔弥漫,鹅皮滑而不腻,鹅肉实而不老,让人回味无穷。”刘伟林这样形容第一次吃到家乡最地道的碌鹅。此后,刘伟林再也无法抗拒碌鹅,虽然还没有掌握碌鹅的制作技艺,但他已经学会了不少本地菜肴的制作方法,家里的厨房也成了他寻味故土的不二之选。
“美食就是一种乡愁。我们虽身在海外,但根在故土,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回到故土,尝美食、解乡愁。”除了美食,心系家乡的刘伟林还担任了族谱的主编,用这种方式寄托家国情怀。
龙岗融媒特约记者 沈荣
编辑:张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