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过后,有博主在社交平台上问大家都买了什么,结果热评第一是“今年双十一,什么也没有买”和“我连淘宝都没进”。
从2015年起,阿里巴巴就开始每年举办双十一晚会,2019年甚至请来了欧美人气歌手Taylor Swift演出。2020年,晚会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当年的实时订单量:11月11日0点26秒,天猫实时订单量达到了58.3万笔/秒。从11月1日到11日晚11点,双十一实时物流订单量超过了22.5亿单,大约等于2010年全年快递量总和。
从2015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六年的“全球狂欢”晚会,今年却消失了。一同消失的还有以往年年都会披露的官方“战报”。天猫表示,今年的双十一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这意味着今年的增长为零。
以人为核心的光棍节为什么会变成以消费为核心的购物节?从2009年到2022年,双十一这个“为钱而生”的节日,生命力到头了吗?
# 双十一:把节日对消费的带动力放到最大#
传统节日都大多以人为核心:要么用来纪念人,比如清明节纪念屈原、复活节纪念耶稣复活,要么用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七夕、情人节强调伴侣之间的爱情,中秋节、圣诞节的核心是团圆与亲情。双十一本来也是如此。
双十一本来是诞生于校园的“光棍节”,虽然不是传统节日,但得到了年轻人的认可和追捧。对于单身青年来说,光棍节是一个集中的、合理的情绪出口,用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需求,其中最核心需求的就是爱、陪伴,也带着年轻人对当下恋爱文化的一些不满足。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博士郑姝莉曾经分析道,光棍节的诞生是节日主体对自由、独立、自由恋爱向往的集中表现。
从心理的角度看,对于缺乏爱情的单身人士来说,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予他们另一种美好的体验和满足感。英国约克大学社会学教授Colin Campbell认为,消费文化塑造了一种“浪漫的、远离经验的、激情的美”。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平方根法则”指出,独居人士的生活成本比两个人一起生活更高。全球的消费数据也反向证明了这一观点。相关调查显示,在英国,单身人士一年要比已婚人士多花5000英镑。在意大利,一个普通家庭每人每月的吃喝开销平均在187欧元,但单身人士的开销可以达到320欧元。
这就是为什么,单身和消费产生的化学反应可以这么大。节日对消费的带动力本身就不可小觑,当消费文化里“激情的美”碰上了单身人士们在光棍节当天积累到顶峰的情感宣泄需求,淘宝率先在这个节点插入的“打折购物”就成了一针催化剂,点燃了消费者和商家双方的热情。
2009年,马云和张勇第一次推出双十一购物节,是因为在秋冬时节,只有11月没有节日来促销。但如果不是和光棍节这个节日结合,购物节或许也不会起到这么好的效果。
另外一个曾推动双十一爆火的重要因素,就是最初打折的方式。双十一第一年,淘宝市场部的员工在办公室里头脑风暴,如何才能让消费者“买到嗨”。最后定下来的策略十分简单:大牌、全场五折、全国包邮。本质上还是让利于消费者。
双十一在推出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即使是第一年冷启动,只有27家店铺参与,淘宝在双十一的最后一天还是买出了5000万元的业绩,而且为后来几年双十一的店铺召集和销售都打下了基础。第二年,参与双十一的店铺就从27家涨到了711家。
第二年,双十一快递爆仓还上了新闻,引起了行业和社会层面的轰动 图源 | 网络
#增长见顶:消费者的理性或许一直在,但双十一“变味儿”了 #
品牌效应出现后,双十一作为一个节日的核心也离人本身越来越远了,主要体现在活动折扣力度不比从前。早在2017年,就有业内人士坦言:“双十一,全场一律五折就很难玩起来了”。
从平台的角度看,至少从2017年起,双十一的优惠策略就不再是折扣这么简单了,而是推出了跨店满减、优惠券、抽奖等一系列优惠活动,有些优惠还不能叠加使用。
以今年的双十一为例,仅是满减活动,天猫和淘宝就使用了不同的满减体系,淘宝满200元减30元,天猫满300元减50元。在淘宝端,不同店铺还会参与不同的满减档位,档位不同的店铺之间无法跨店凑满减。
从商家的角度看,他们不仅要向平台提供一个打折力度,还要向平台购买流量、广告位等,让自己的产品出现在流量大、消费者购买*高的位置,比如凑单页面的第一位。有的商家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在双十一出现在最好的位置,会花平时两三倍的价格购买这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