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还真是刀鱼啊,原本我还以为是吹牛的呢!”
“这条大,最起码有3两!”
“这几条小的,不仅没有出水死,还活蹦乱跳的。”
2月15日下午3点,在位于靖江市澄靖园区五圩村的甲余庄家庭农庄,工作人员在一口看似普通的塘口拉起一口流刺网。10分钟后,农庄技术顾问、澄靖园区农经科副科长宋兴基带领大家“开盲盒”:“只知道会有,数量还不少,但具体能捕到多少,没人说得清。”
宋兴基指的便是刀鱼。据了解,自2018年起,这片鱼塘里便开始出现刀鱼,此后四年,刀鱼的个头和数量不断变大、增多。
“有了!还不少呢!”在工作人员和围观群众的吆喝声里,一条条通体银色、形似柳叶刀的鱼儿,慢慢浮出水面。人们仔细观察发现,仅一口网就捕到9条刀鱼,其中最大的长40厘米、重166克,最小的不足10厘米、重约20克。
“这真是刀鱼啊,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活的刀鱼。”“真漂亮,这个鱼!”一位正在农庄垂钓的游客啧啧称赞道。
“不光你觉得神奇,我一次见到时也很意外。”宋兴基告诉记者,眼前的这片鱼塘,在2017年底曾彻底清塘、晒塘,第二年春季重新进水,并开始养殖河虾、四大家鱼等水产品。2018年夏季,农庄负责人在下网捕捞时,意外发现2条长7—8厘米的小刀鱼。冬季捉鱼时,又出现了几条刀鱼,这一次出水的刀鱼个头明显增大,已长到体长12厘米、重50克左右。
“从没有投放过刀鱼苗,却接连捉到刀鱼,这是个稀奇事。我也是从那时开始关注这片鱼塘的,想尽可能让刀鱼‘留下来’。”宋兴基介绍,了解到这片鱼塘的“特别之处”后,农庄便开始转变养殖方式,将塘口内的肉食性鱼类清空,并更加注重水质调控。
甲余庄家庭农庄毗邻五圩港,农庄从港内引入活水,并在鱼药等使用上加强把控,尽可能模拟长江生态,实行刀鱼生态混养。在之后四年时间里,工作人员发现塘内刀鱼个头持续增大,游客垂钓时曾钓到一条个头约80克的小刀鱼。2021年底,池塘内第一次正式捕刀鱼。不到一小时,就捕到不同规格的刀鱼9条,其中最大的体长达40厘米、重185克,最小的也有85克。
“这个鱼塘压根儿没投放过刀鱼苗,塘内目前有多少尾刀鱼,这个数字大家不知道。但从捕捞情况看,一网下去就有9条,我认为塘内刀鱼是有一定数量的,从这个塘口面积估算,100克以上的应该有七八百尾吧。”宋兴基说。
这些刀鱼来自何方?是否能为刀鱼人工养殖提供一些借鉴?记者就此咨询了靖江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黄平。
“五圩港与长江相连,鱼塘内自然是长江水。我观察过这家农庄的鱼塘进水口,地漏网眼非常小,只有2毫米,最初不可能有来自长江的鱼苗进入池塘。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春季刀鱼产卵季,鱼卵随着江水进入鱼塘,在塘内生长并在此处定居。”黄平分析道,刀鱼通体银白,洄游前在海里吃饱,积攒能量,春天开始逆着长江往上游,到内河、湖泊中产卵,之后再顺着长江出海,到海里成长,就这样周而复始。沿江逆流而上的,被称之为“江刀”,而在海里不回游的刀鱼叫“海刀”,回游到长江中下游湖泊中定居的则叫“湖刀”。靖江这片塘内的刀鱼,就与“湖刀”类似,是定居性刀鱼。
据了解,早在20年前,靖*开始做刀鱼人工驯养方面的各种尝试,但一直成效不大。此次鱼塘出水的刀鱼规格不一,表明这些刀鱼来自不同年份,它们不仅在塘内存活、生长,并且可能已经实现自然繁殖。这对刀鱼人工养殖是个很积极的案例,很有研究价值。“这片鱼塘可望为刀鱼人工养殖打开新思路,再观察一两年,倘若能证明塘内刀鱼有成熟性腺,并能自然繁殖,那么这个鱼塘的养殖经验就是可以复制的,刀鱼就可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人工养殖。考虑到刀鱼的经济效益,这对渔业生产来说将是一件很令人期待、令人振奋的好事。”黄平表示,他们将持续关注这片鱼塘,做好相关技术研究。
通讯员 张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介铸 文 朱其 摄
编辑: 王舒婷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