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使用串钩钓鲫鱼时总是出现跑鱼?!这是很多岸筏钓友极为恼火的问题。
去年的同一时期我曾制作过相关视频,对跑鱼的原因从多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那么又到了一年冬钓时,本篇将以文字版的形式对岸筏跑鱼的原因进行汇总以及补充,希望能给您的作钓带来帮助。
跑鱼的原因之一:钩型不符鱼钩是钓鱼人不可或缺的基础耗材,且每位钓友都有各自的用钩习惯。比如:台钓爱好者更偏爱袖钩、海夕,钓大鱼首选千右、伊势尼,传统钓则多用朝天钩或伊豆。
很多钓友在转型岸筏的过程中仍会延续之前的习惯,殊不知以上钩型用于串钩钓鲫鱼时其综合能力表现均有所不足,包括:钩条粗、无倒刺、钩门窄等等。
串钩作为远距离作钓属于被动刺鱼型,通常是利用鲫鱼吞钩后的抬头或游动行为刺入鱼唇,所以对钩型的要求比较特殊。
以丸士钩型为例,其最大的优势为歪嘴的设计,同时兼具自重轻、钩尖锋利带倒刺,钩条粗细适中,钩尖向内部侧弯等特性,刺鱼时刺入的角度较为刁钻是串钩线组的首选。
此外,还有一种“万金油”类型的鱼钩也较为适用,即溪流钩。相比较袖钩或其他钩型,在自重轻易吸入的基础上,较宽的钩门可有效增大刺入面积且钩尖锋利带倒刺,在长距离摇轮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避免跑鱼。
以上是钩型的选择,鱼钩的号数选择不当也极有可能出现频繁的跑鱼。
事实上,岸筏用钩与手竿追求“小钩细线”的理念不同,它需要考虑子线是否缠绕,鱼钩能否快速地挂住鱼唇且刺入面积较大,所以串钩一般会选择较粗的线号,同时宜使用大于手竿的钩号。
比如3 2或2 1.5的线组,搭配5号丸士或5号溪流钩。
跑鱼的原因之二:操作不当所谓操作不当我将之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中鱼信号把握不足;二是在起鱼与回鱼时的误操作。
1、岸筏竿所使用的竿稍多为玻纤材质,能够很好地反馈中鱼信号。缺点是灵敏的竿稍在大风天气或杂鱼闹钩的情况下,鱼汛难以辨别。
很多新手钓友看到竿稍一抖即会起竿,结果却多是空枪。即便钓到鲫鱼,其中钩部位也多半是挂住唇边极易跑鱼。
须知,鲫鱼在觅食红虫时多会出现连续的吸食动作,直到钩饵被吸入吐钩时,钩尖方可挂住鱼唇继而出现后续的大力挣扎。
反馈到竿稍表现,其中鱼过程通常是前期轻微或偶尔的抖动(试探),后期出现有节奏的连续点头或大范围的移动(中钩)。
此外,当绷紧的竿稍复归原位、风线大弯曲时也是标准的中鱼信号,钓友俗称“回线”。
之所以会出现回线的现象,是鲫鱼中钩后向钓位方向游动,带动了铅坠离底使风线出现松弛。
以上两种中鱼信号钓获的鲫鱼多是正口或死口,理论上很少会出现跑鱼的现象,除非是大风天气或其他操作性不当。
当风力大于三级以上,竿稍则会随着风向来回的摆动,此时信号难以把握。常规的做法是遵循竿稍“摇头不算点头算”的规律寻找抓口,风力较大时也可以选择等待回线。
2、在日常操作中,起鱼与回鱼的操作不当,也会在摇轮的半途中出现跑鱼。
比如,很多钓友在起鱼时会缺少一个补枪动作,又或者补枪时用力过猛从而撕掉鱼唇。
正常的操作为:当出现中鱼信号后,第一动作应该是轻抽钓竿进行补枪,毕竟远距离被动刺鱼的力度不及主动刺鱼来得牢靠。
此外,鲫鱼为小个体鱼类,所以在回鱼的过程中摇轮的速度不易过慢,更不能用钓竿的腰力大力的撑鱼(用力上顶)。
前者是为了规避回鱼的过程中挂底,后者是谨防对拉撕裂鱼唇后形成跑鱼。
写到最后以上内容是个人冬季岸筏的真实作钓体验,如果您细心的阅读就会发现,岸筏亦包含了很多的技巧性,只有不断的尝试才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最后友情提示:岸筏为多竿布阵的形式,请在非禁钓水域使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