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氧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且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水质因子之一,水体的实际溶氧量受到其中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时刻变化。
溶氧不足危害
当水中溶氧不足时,首先直接对养殖动物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是通过影响水体环境中其它生物和理化指标而间接影响养殖动物,致使其生长、繁殖甚至生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轻则体质下降、生长减缓,重则浮头、泛塘,导致大量死亡。
选择性忽略
但以上所列问题很多人会加以选择性忽略有二:
一是认为没有看到鱼儿浮头就不存在缺氧,但可能是低溶氧状态;
二是当鱼儿发病时只集中精力于用药或调水,没把溶氧当成头等大事或者在低溶氧状态下只会加重病情,用再多的药也无济于事。
各种影响因素
氧气在水中的溶入(溶解)和解析(逸散)是一个动态可逆过程,当溶入和解析速率相等时,即达到溶氧的动态平衡,
此时水中溶氧的浓度即为该条件下溶氧的饱和含量,即饱和溶氧量。
水中饱和溶氧量受到大气氧分压、水温、水中其它溶质(如其它气体、有机物或无机物)含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
溶氧随着水温升高,饱和溶氧量下降;盐度对溶氧也有直接而明显的影响,随着水体盐度升高,饱和溶氧量下降。
大多数情况下,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实际含量低于饱和溶氧量,其数值取决于当时条件下水中增氧与耗氧动态平衡作用的结果。
当增氧大于耗氧时,溶氧趋于饱和,有时还会出现“过饱和”现象,这一般会出现在晴天午后,藻类密度高、光合作用强的池塘中;
当耗氧占主导地位时,水中溶氧开始持续下降,其结果将会出现低氧甚至无氧水区,此时可能出现养殖动物“浮头”,甚至“泛塘”现象。
增加的因素
在池塘养殖中,水中的增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放氧。 人工增氧(机械增氧、化学增氧等)。 大气中氧气的自然溶入。但在不同条件下上述几种增氧作用所占的比例也各不相同。
富营养型静水池塘以光合作用增氧为主,高密度精养池塘以人工增氧为主,贫营养型水体及流动水体以大气溶解增氧贡献较大。
减少的因素
水体中的耗氧作用可分为生物、化学和物理来源的耗氧。
生物耗氧: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溶氧。
大多数情况下,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呼吸耗氧占据池塘耗氧的绝大部分,呼吸耗氧主要发生在阴天和夜间光合作用不强的时候 。
化学耗氧:包括环境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无机物的氧化还原。
物理耗氧:主要指水中溶氧向空气中逸散,只占据很小部分,这一过程仅在水--气界面进行。
溶氧的变化规律
昼夜变化:在没有人工增氧作用的养殖池塘中,上层水的溶氧昼夜变化十分明显。通常情况下,下午高于早晨,白天高于夜间。
季节变化:池塘水体溶氧的季节变化也比较明显。一般而言,冬春两季温度较低,溶氧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小。
夏秋两季水体溶氧变化大,并会经常出现溶氧过饱和水区,低氧甚至无氧水区等极端溶氧水平,夏秋两季是水产养殖最容易出现溶氧问题的季节。
垂直变化:溶氧与盐类溶于水后均匀分散不同,溶氧在水中的分布呈现出从上到下垂直递减状态,这主要与不同水层所接收到的光照和温度差异有关。
藻类只能在有光线的水层中生长并进行光合放氧,而耗氧作用却在每一个深度都不停地进行。
从而使水体溶氧形成上层高、下层低、非均匀递减的垂直分布,这种现象常见于高温季节的深水池塘。
低溶氧危害反应
临界溶氧和致死溶氧依动物种类和规格不同而异,并且受到水温、盐度等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例如,随着水温升高动物的致死溶氧下降。
水生动物对低氧的行为反应:当水中溶氧稍低于临界水平时,水生动物开始表现出摄食下降、生长减慢、饲料系数增加,虾类脱壳频率降低,且经常在浅水区活动;
长时间持续低氧会降低水生动物对环境胁迫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常常导致应激性疾病的发生。
在接近致死溶氧时,水生动物将停止采食,因呼吸困难而大批游到水面吞取空气,发生严重的“浮头”现象。
此时鱼虾运动活力很低,对外界反应迟钝。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如果浮头发生在上半夜或午夜刚过,
表明水体严重缺氧,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否则会造成鱼虾大批死亡,甚至泛塘。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肥水秘笈,详情点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