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华文化中,各地的风俗习惯差异较大,但是无论走到哪里,“礼”是相同的。可以说,“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家庭的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礼”也是国家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政和外交。
礼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人与动物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是人们常常思考的问题。《礼记•冠义》中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是统治秩序。古代中国在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以及并列关系中的处理原则,都用“礼”的形式来体现。如天子对于各诸侯国,要定期进行视察,以便了解下情,称为“巡守礼”。
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儒家认为人的活动,应该符合于“德”,要体现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为此,根据德的行为要求,制定出一套规范,也称之为礼。如婚礼应该如何举行,丧服应该如何穿着,对父母应该如何服侍,对尊长如何称呼,等等。儒家将伦理道德归纳为一系列准则,认为这是社会活动中最合理的原则。《礼记•仲尼燕居》说:“礼也者,理也。” 在社会生活中,礼是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是诸事之本。《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人与人交往,如何称乎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如何宴饮,等等,都有礼的规定。行为合于礼,是有教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在双方并未见面,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
鉴于以上对“礼”的相关认识,我们需要引发人们对文明有礼的体验和共鸣,逐步体会到文明有礼的表现,深度思考文明有礼的意义。
其一、礼的含义和表现。
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是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理顺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礼体现了一个人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在一定意义上说,礼体现了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晏子春秋》中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礼主要通过人们的语言、仪表、举止等表现出来。
怎样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正确的态度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其二、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文明有礼是个人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文明有礼体现人的一种态度、素养和能力,表达一种善意。对他人文明有礼,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以礼相待。“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习礼貌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意思是识礼是树德的基石,没有礼,就不会有德。礼对于立德树人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把文明有礼看作可有可无、可讲可不讲的东西。
其三、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文明有礼对于一个社区、一个单位、一个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文明有礼能够给人以亲切感、受尊敬感等,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文明有礼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团结友爱,促进社会安定有序、文明祥和。文明有礼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种道德行为规范。
其四,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我国是文明古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完备的礼仪规范和传统美德。在体育比赛、对外交往等情境中的特定仪式,如升国旗等,都体现了国家的形象。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日头条•八公山视界”,欢迎评论留言!让我们一起在图文中内省于心,外察世界,感受生活,升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