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线在钩柄内侧和外侧,钩子受力有很大的不同。曾经有钓友说:子线在钩柄内侧不会摩擦钩柄,不伤线,在外侧会摩擦钩柄,伤线。究竟是怎样的呢?
下图中纸上画有一个长方形,钩子的最低端在长方形2个角上,子线的另一头在另外2个角上,没有受力的状态。
左侧的是子线在钩柄内侧的钩子,右侧的是子线在钩柄外侧的。这种情况下,子线在钩柄内侧的会接触到钩柄,会摩擦伤线,而子线在钩柄外侧的则不会摩擦钩柄,不会伤线。
(上图是模拟受力状态)
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子线在钩柄内侧的钩子,是不是钩柄偏离纸上那条线多一些呢?
而子线在钩柄外侧的则少一些?而在线与钩柄的摩擦方面,子线在钩柄内侧的照样摩擦,而子线在钩柄外侧的没有接触钩柄,没有发生摩擦。那么,人们都说子线要在钩柄内侧,真正原因在哪里呢?
其实真正原因在于子线在钩柄内侧的这种绑法会使钩子的角度发生变化。假如大头针的地方是鱼嘴,子线向上拉的时候,由于子线抵靠了钩柄,造成钩尖穿过鱼嘴更多,更不容易跑鱼。
右侧的子线在钩柄外侧的钩子,子线向上拉的时候,由于没有抵靠的东西,力量的传递变化很小,钩子在鱼嘴的角度还维持原来的角度,基本没有变化。
就脱钩跑鱼方面来说,子线在钩柄内侧的优于朝向外侧的钩子。所以无刺钩用这种,减少跑鱼几率。
而就线的磨损来说,子线在钩柄外侧的优于在内侧的钩子,所以有刺钩用这种,减少子线磨损,减少断线跑鱼几率。
但是实验毕竟只是实验,在实际中鱼的第一瞬间,如果用手指压钩刃尖,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钩都有"撅屁股"的动作,这将导致钩刃在鱼的口腔中,形成"犁田"似的动作,常常钩刃仅进入浅表组织,从而只划破口腔黏膜最终脱出。
只有在静止战斗状态和中鱼后钩背后撅——在这两个动作转换之间形成的夹角越小的前提下,钩刃进肉才够深,跑鱼的概率才会有效降低!其实在实际垂钓中线的磨损度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减少脱钩跑鱼的问题。
具体的优缺点,钓友们也可以自己做实验小小实践一下。
钓鱼切子线对于每个钓友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分析切子线的位置,有助于我们找到是否存在人为的事故原因。
今天我只研究子线从钩柄位置切子线的人为事故。
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一定遇到过这种情况:一副子线钓了很多鱼,仍然很坚强,由于操作不当切掉了,换了子线以后,就开始频繁切线,甚至开始怀疑子线的质量。
昨天我绑鱼钩的时候,不经意发现了一个问题,由此我联想到从钩柄处切线的一种可能性。
鱼钩从绑钩器上下来,按照往常的习惯,钩柄处线结,用钳子拉紧,然后再拉一下子线,这时原本已经拉紧的子线节出现了旋转的现象,继续收紧,预留的线头向里收缩了1mm左右线结停止了旋转,以前我绑鱼钩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但是没有特别留意,也没有仔细的问其根源,仔细对比观察发现,线结旋转是因为线结没有绑到钩柄的根部,这种线结出现旋转的比例大约30%左右。
如果中鱼以后,在巨大的拉力作用下,线结出现旋转势必对子线的强度造成严重的影响,这可能就是连续切子线或者钩柄处切子线的一个隐藏的重大因素,所以,这次绑鱼钩,我对鱼钩进行了仔细的检查,从绑钩器取下鱼钩,先预拉紧一次,然后用指甲夹住鱼钩向钩柄处推线结,然后再用钳子拉紧一次,最后对拉鱼钩,确认子线结不旋转再分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