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连诞生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前身是一支农民自卫军,跟随*主席参加过秋收起义,亦称“秋收起义红一连”。这是一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注定要名垂军史的红军连队,被誉为“军魂发源的地方”。
1927年9月,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2团1连。
1927年9月底,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1营2连。在“三湾改编”中,*亲自在该连发展了6名新党员(其中两人为开国上将陈士渠和开国中将赖毅),创立全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开创了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从此确立了我军的立军之本——党指挥枪。可以说,南昌起义让人民军队初步具备了“形”,而“支部建在连上”让这支军队真正拥有了“魂”。*主席曾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1928年4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1师31团1营2连;后先后沿革为红4军第3纵队第5支队第14大队、红4军第3纵队第7支队第20大队、红12军第1纵队第1支队第2大队。
1930年10月,改编为红3军9师25团1营1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该连参加了龙源口大捷、黄洋界保卫战、历次反“围剿”作战等战役战斗。
1933年6月,改编为红一军团1师2团1营1连;后先后沿革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2大队1连、红2师2团1连、红2师6团1连。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强渡大渡河后,该连担任党中央的警卫任务。长征途中*主席曾亲自到1连考察党支部工作并与指战员共同就餐。当时*就餐时用过的红菜盘一直被连队战士珍藏,现收藏于军事博物馆,它见证了人民军队“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红色传统和革命精神。
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3营9连;后参加平型关战役。
1938年12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3大队1连。
1940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第2团1连;同年10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第2团1连。
1941年,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20团1连。1942年11月15日,该连连夜奔袭80公里,在双山头阻断日伪军退路,在遭遇战中歼灭溃逃之敌2个排,并配合后续部队全歼敌军。鉴于该连在抗日战争中,转战苏鲁豫皖,在与日伪顽军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战后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20团1连被新四军3师授予【百战百胜】荣誉称号。
1945年11月,挺进东北后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第7旅第20团1营1连。
1946年9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6师第47团1营1连;同年12月,改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6纵队16师47团1营1连。在辽沈战役辽西会战中,该连在双岗子负责堵截企图逃回沈阳的廖耀湘兵团之敌。战斗中,机枪射手那庆文在被燃烧弹烧着的情况下,仍忍住剧痛坚持战斗,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直至壮烈牺牲;3排排长姜东海腹部被弹片划破,肠子流出体外,毅然把肠子塞进体内,用手托着继续战斗;1连连长王寿松在激战中身负重伤,躺在担架上顽强指挥,死守阵地,出色完成了阻击任务。全连官兵经过一天战斗,连续打退国民党军多次冲锋,牢牢守住了阵地,战后全连含轻伤员在内只剩下30余人。1948年11月,东北*军第6纵队第16师第47团1营1连被第6纵队授予“英勇连”荣誉称号。
1948年10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7师第380团1营1连。解放战争时期,该连随所在师、团参加了秀水河子歼灭战、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平攻坚、东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辽沈、平津、进军中南、解放海南岛等重要战役战斗。该连所在的第380团是老红军团队,部队战斗作风勇猛顽强,战斗经验丰富,与叶挺独立团(第379团)成为铁军师第127师的左膀右臂,共同撑起了铁军师的大旗,是我军老牌的主力团队,为著名的“秋收起义红二团”。
渡海誓师大会上的“红一连”和两面见证连队赫赫战功的荣誉战旗
1961年8月,第43军撤销番号后,该连该广州军区直属第127师第380团1营1连。
1968年9月,归建重建的陆军第43军,为第127师第380团1营1连。
1969年10月,为应对中苏关系紧张之形势,随第43军移防中原,编入全军战略预备队序列。
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该连随所在师、团强渡奇穷河,攻占迷迈山,战后被第43军授予集体一等功。
1985年10月,第43军番号撤销,该连整编为第54集团军第127师第380团1营1连。
进入新时期,【百战百胜】“红一连”改编为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某连。“红一连”官兵从未躺在先辈们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和平建设时期,激战长江洪峰、挺进汶川抗震、参加联合军演、出国海外维和……他们始终用红色基因熔铸忠诚本色,用优良传统砥砺打赢硬功,高举鲜红的战旗,一马当先、敢于牺牲、冲锋在前、百战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