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1998年的《风云之雄霸天下》。
不但夺得当年香港的中西方总年冠票房。
也堪称港影里程碑,在香港影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这就是嘉禾电影在香港影坛的最后一次叱咤风云。
自此之后,再无一部嘉禾作品重临巅峰。
及至十年后,续作《风云2》上映,嘉禾的名字已经变为“橙天嘉禾”。
借前作之势,在香港上映就连破纪录。
票房却于首周后断崖式下跌。
最终以1544万勉强排在了香港十大票房榜的第六位。
内地仅5590万票房,年度第三十名。
豆瓣评分也一度跌破5分。
口碑票房全线崩塌。
似乎被钉在了烂片的耻辱柱上。
双男主郭富城与郑伊健,皇者再临。
电影制作费超过一亿,十六个月做后期,特效经费超过一亿。
不论是万剑归宗、悲痛莫名、霸剑,还是*拳、入魔与蛮荒水墨意境,即便时隔多年,《风云2》的特效其实仍然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演员阵容也堪称强大,除了郭富城和郑伊健回归,加入了“无名”何家劲、“绝无神”任达华和“绝心”谢霆锋,相对系列第一部也算只强不弱。
而因诸如剧情、造型及动作设计等种种原因,电影却沦为了“烂片”。
但电影的基础面其实并不差。
本文试图以审片者的角度,回到电影上映之初。
以成片状态而论。
其实应该做一场置换与减法。
或就将从“烂片”飙升至神级状态。
票房无法控制,我们可以豆瓣分值为参考项。
目前豆瓣39748人参与评分,分值5.1。
首先应减掉两位女主的全部戏份。
前作的女主角孔慈,与两位师兄生前死后的纠葛缠绵,虽有些混乱,但也足够令人动容,另一女主楚楚,也机灵乖巧。
到了《风云2》,就只剩下一声又一声喊“哥哥”了。
这边一声“云大哥”,那边就来一声“风大哥”,而且不分场合,想喊就喊。
实在很难想象,作为专业的电影人或者资深的影迷,究竟如何能对这种明显严重影响观感的电影情节,做到视而不见的。
难道是基于英雄身边必须配上美女的惯例?
在剧情问题之外,两位女主的表演也水准极低,形同嚼蜡。
而如果将她们的戏份全部删除。
分值会自动上涨1分。
其次应该将系列第一部的美术指导置换回来。
《风云2》走的路线,是贴近西式大片的粗犷、油画风格,这个其实无可厚非。
最突出的地方是发型的变化。
几乎所有男主都是头发贴紧头皮的“丐”式造型。
一个个都灰头土脸。
但不管怎么弄,又怎么能将神级的步惊云给弄丢?
马甲与皮褛、披风,一头英挺蓝发,这个步惊云或可称得上华语影史上最为英俊帅气的形象。
如果从美术指导的名气来讲,第二部的奚仲文应该要大过首部的何剑雄。
而最终结果却是为了风格和创新,丢失了原本就极好的设计。
还有入魔聂风的皮肤,僵硬阴冷毫无美感,而“魔”也并不一定就是令人厌恶的表象。
此外,绝无神的盔甲与造型,并没能感受到与角色相符的霸气,对应一下前作的“雄霸”,服饰尤其简单却又深具神髓,一种唯我独尊与气吞天下的气概,霸烈喷薄。
这些问题其实都出在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上。
结合前作那些本就极好的设计。
分值起码能上涨0.5分。
然后自然就是武术和动作指导。
直到今天,应该还会有不少人对《风云之雄霸天下》中的排云掌、风神腿、天霜拳和三分归元气等武学招式的设计记忆犹新。
当年的武术指导是林迪安,第二部换成了马玉成。
或是因为《风云2》的风格要求,电影中众人的武打招式少了花俏,更偏向写实风格,而从《风云》漫画的走向来讲,每个阶段二人的武功都有一个较大的变化,但作为系列电影来讲,应该要考虑兼容和延续的问题。
与造型问题一样,不能为了风格和创新,将前作的优势尽数抛弃。
另外一个问题是慢镜。
如果应用得当,尤其在大场面与群像的情况下,慢镜设计确实会有极好的意境营造作用的,在《风云2》中也有多场极有气势的慢镜设计,比如绝心带领“绝地、天行”追*武林人士,就很完美地呈现了一种诡谲和大势堂皇的意境。
但在常规打斗中也高频出现,就让人难以忍受了,比如聂风入魔出关,第二梦被鬼叉罗击飞,居然也要用一个连续的慢镜来展示,随后就变成标配,每打必慢。
其实很简单,大气磅礴的场面、群像与跳跃叙事剧情,都可适应精心设计的慢镜场面,而比如绝无神与风云二人的缠斗,或者风云之间的单打独斗,慢镜仅可偶然为之。
这样的交错设计才符合视觉愉悦原理。
而非一味将慢镜视作“还原”漫画,毕竟观众不是为了去电影院看“PPT”版漫画的。
所以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分值上涨1分毫无问题。
分值已经达到7.6。
在同类型电影中已经可谓“出类拔萃”。
若再将剧情和表演上的部分瑕疵修正,必然神作。
评分当然并不是绝对的参考项。
而电影其实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艺术。
尤其在主创的立场而言。
因为“身在山中”。
所以更难窥见作品的全貌。
而旁观者易清。
也是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