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愿意和父母聊天的孩子,只有被父母拦在墙外的孩子。
那些看似无用的废话,才是孩子幸福感的来源,更是亲子关系最好的粘合剂。
作者 | 大余
前几天,有个朋友抱怨起自家的孩子。
她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和她就进入了“无话可说”的状态。
我问她平时都和孩子聊什么。
她无奈地说:
“就聊他的学习啊,学习以外还有什么好聊的?毕竟他是个学生啊,闲聊其他不都是废话吗?”
她话音刚落,我就意识到问题所在。
心理学家武志红就曾说,“中国家长最缺的,是和孩子说“废话”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除了问学习,剩下的就是说教,聊天的目的总是十分明确。
所以父母既不愿意听孩子的“废话”,也不愿意和孩子闲聊。
实际上,聊废话的好处,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大。
和孩子的废话越多
亲子关系才越近
知乎上有人发帖提问:生活中的闲聊有必要吗?
有位匿名用户说了自己的经历:
上初中高中的时候,妈妈包饺子,让他帮忙擀皮,然后他们一边忙活,一边闲聊。
在闲聊的时候,他知道了很多爸爸妈妈以前的事情。
在这些闲聊里,他也渐渐能理解父亲脾气为什么这么倔,也理解爸妈对他的良苦用心。
闲聊,也是一种教育,而且是更容易让人接受教育的方式。
闲聊的时候,是孩子最容易卸下心防,暴露自己的时候。
心理学家贺岭峰在某次访谈中就说到:
“因为家长和孩子聊废话的时候,孩子内心是放松的,他们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都说出来。
这样家长就会知道孩子目前在群体当中的困扰是什么,然后家长通过聊天,间接影响到他。”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闲言碎语里,蕴藏着不动声色的力量。
高级家庭指导师刘称莲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一书中,写过一个故事。
有位爸爸偶然间发现儿子的裤子里,藏有很多传情达意的“小情书”。
他若无其事地把裤子放回原位,假装不知道这件事。
然后他约儿子去打羽毛球,打完球以后,他就开始和儿子闲聊。
他跟儿子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喜欢过一个女孩,但是因为那时候的自己没有能力,就把这份感情偷偷放在心里。
直到自己考上了好大学,对未来有了规划,有信心给女孩更好的生活时,才开始和女孩谈恋爱,并结婚生子。
第二天,那些情书就没有出现过了。
自始至终,关于孩子的秘密,爸爸只字未提,却轻松化解了一场风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父母用生硬冷漠的大道理去教育孩子,不仅容易白费力气,还容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叛逆。
倒不如用闲聊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攻破孩子的心防,用故事去包裹生硬的道理。
如此一来,教育更能够发挥它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