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杨六郎
雄县、霸州、永清一带作为宋辽时期的边关地带,这里战事频繁,加之此处为平原地区,在战场上无天险可守,北宋名将杨延昭在此地镇守达16年之久,寸土未失,而杨延昭屡战屡胜,与当时所修地下战道不无关系。
杨延昭(公元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是杨业的长子。为何他被称作“杨六郎” 呢?
据说古人称天狼星为六郎星,并认定其是将星,而杨延昭“智勇善战”,威震辽国,因此被辽国人看成是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
《宋史》记载, 杨延昭小时候沉默寡言,儿时,常作行军列阵的游戏,他的父亲杨业说:“此儿像我 。”每次出征,必定让他跟从。
北汉时期杨延昭便任杨武都巡检一职,跟随父亲杨业四处征战,遍及雁门关全线几乎都有杨六郎城及六郎寨,因其勇敢善战,早年名声便已遍及全军。
自古以来,杨家将大战辽兵的故事就在永清县广为流传。
永清县城西老君堂村西北方向有个叫“磨齿地”的地方。这里灌木丛林茂密,其中有不少斜坡和沙岗。
村里老人讲,“磨齿地”原有一片长年生长的野草,它的颜色是鲜红的。
相传,那是穆桂英分娩时染红的。民间传说,穆桂英巧借这里的复杂地形,摆了一个“迷魂阵”,辽国元帅韩昌带着全军将士闯入“迷魂阵”后,突见狂风大作,尘沙飞扬难辨东西;而此时宋军号角齐鸣*声震天,辽兵失魂落魄,死伤惨重。
县城北10公处,有一片林木丛中凸起的沙丘,高十几米,方圆达几千亩,永清人把这连绵起伏的沙丘称之为“金沙滩”。
传说,当年辽国皇帝御驾亲征,曾在这里摆下战场。结果由于奸臣出卖,宋军大败,杨家将血染沙场。
宋辽交战 六郎威震三关
永清县后奕村有一土台,相传此台“高数丈,广七亩”,据县志记载,为“宋将杨业所筑”。
此台亦称“六郎台”,宋军曾在这里操练人马,以备辽军进犯。
据调查,永清县建于宋代的55个村庄中,村名与宋辽战事有关的村就达36个(含沿用宋朝营名, 明代建村3个)。
如几个乡中以营命名的村子有数十个,相传正是宋军七十二座连营 。
此外还有“杨官营”,据传杨延昭曾在此地运筹帷幄;“千人目”,据传有宋军阵亡将士合葬于此。
“目”与“墓”谐音;“寇家垡”,传说宋景德年间宋辽交兵时, 寇准随宋军曾在此住过;“老君堂”,村南200米处原有一庙,名老君观,传说佘大君率兵在此驻扎过,故取名“老君堂”;“东解口”、“西解口”。
宋辽交战时,双方伤亡惨重,故立村后取名“血口”,后改为“解口”;“韩台”,相传辽军大元帅韩昌在此建台点将,故得名。
据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编的《霸州志》记载:“引马洞,为杨延昭所治,始自城中,通雄县,每遇虏至,必以出师。”这一记载非常明确地指出霸州(含永清)的地道为杨延昭(杨六郎)所治,也与杨延昭在宋辽边境的一段经历相合。
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是河北边防的重要关口,都曾经为杨延昭的管辖区之内。所以历史上留有“杨六郎威震三关”的美谈。在杨延昭等将领的率领下,霸州(含永清 )等地的边民同仇敌忾共御辽敌,妇女儿童都能骑马射箭。
此情此景,在北宋欧阳修在《边户》诗的上半首中有生动的描述: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僮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伤两常俱。
宋辽地下古战道所处的位置是当年杨延昭的防区之一。
根据杨延昭在宋辽交战之际镇守河北边防十五、六年这一历史事实,以及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编的《霸州志》记载,不少专家断言,宋辽地下古战道即使不是杨延昭主持修建,他也一定参与过具体的修建。
古战道工程浩瀚,沉睡千年;杨延昭功勋卓著,名垂千秋;古战道和英雄杨延昭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