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无法决定你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你的父母希望你成为什么样子。
而当寄托在名字中的心愿发生变化时,更名便成为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
比如那位曾用名李嘉恒的加拿大籍劣迹艺人,在更名之后努力实现了父母在他新名字中寄托的心愿——“吴”法无天,“亦”针见血,最终成为“凡”罪分子。
确实是大孝子一枚。
当然,更名这种操作不是人类的特权,很多知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更改过名称。
国外企业更名的原因相对比较简单,一般都是旧名称已经无法概括企业当下或者未来的发展方向。
比如苹果,在创立之初使用的企业名称为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 Inc.)。在之后的三十年里,麦金塔系列电脑确实是苹果最为倚重的业务领域。
2007年1月,乔布斯宣布将公司更名为苹果公司(Apple Inc.)。几个月后,初代iPhone面世;一年后,App Store面世;三年后,初代iPad面世。
如今,iPhone业务、iPad业务以及以App Store为代表的服务业务已经成为苹果营收的主要部分。
另外一家曾经更名的知名外企是谷歌。
2015年8月,谷歌宣布成立一家名为Alphabet(字母表)的新公司。包括谷歌搜索、Google X、Google Ventures在内的业务部门成为了Alphabet的子公司。
从逻辑上来说,谷歌更名和苹果非常类似。
谷歌这个名称在用户心智中的固有印象是404搜索引擎,但随着无人驾驶、智能硬件等新业务的展开,搜索引擎的单一概念已经远远不够了。
相较而言,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更名这件事上的理由则比较一言难尽。
集中亚洲女人用手提电脑
有的企业跟“苹果、谷歌”一样,是因为业务的大饼摊的越来越大,越来越杂,硬要把鸡蛋灌饼叫葱花显然已经不合适。
这其中的代表是曾用名“今日头条”的字节跳动。2012年起步的时候,整个公司只有“头条”一个产品,用产品做企业品牌形象无可厚非。
但随着“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悟空问答”等明星产品的崛起,改名便不可避免了。
有的企业是在尝试新花样的路上蒙眼狂奔,哪头撞出个响来就跟哪头姓。
比如曾经的趣分期,专注在校园市场坑蒙拐骗好几年,随着蚂蚁金服的投资,他们开始在成年人分期零售以及小额贷款市场做尝试,效果竟然还不错。
于是乎在政策严打校园分期业务之前,他们用新一轮的投资赎身从良了。
2016年7月,趣分期宣布更名为“趣店”,和之前的黑历史开始做切割。
2017年,趣店赴美上市,市值一度高达百亿美金。因为连续创业失败而被称为“连续创业者”的罗敏一夜暴富。
之后的趣店开始在新的赛道上蒙眼狂奔,将教育、汽车、奢侈品等行业试了个遍。
而在罗老板的英明神武领导下,趣店的股价成功的缩水成了原来的25分之一。
这个过程中最让我遗憾的是大白分期这个业务黄了,要不然我们可能会见证趣店改名叫“白店"。
还有一小撮企业的更名则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今年5月27号,“手机淘宝”宣布改名“淘宝”,网友表示这次改名堪比小米耗资200万的logo,改了个寂寞。
再比如前几天知名yp软件陌陌突然宣布改名“hello”,搞的广大群众一脸懵逼,当然更懵逼的应该是英文名也叫“hello”的哈啰单车。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蹭热点型的更名企业。
这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可能是曾经的多伦股份,如今的ST岩石。
2015年5月10日,当时的多伦股份宣布改名“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当时正是互联网金融蒸蒸日上大笔捞钱的黄金岁月,在P2P概念的影响下,这只股票在更名后连续拉了6个涨停板。
一“名”封神。
而后互金行业开始走下坡路,负面频出,于是“匹凸匹”又改名叫岩石股份,次日再次涨停。
“匹凸匹”的这一波神操作成功引来了监管的注意。
2016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发布了《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变更公司名称备忘录》,开始尝试规范企业更名行为。但并没有遏制住蹭热点的风气。
有数据统计,去年一年有101家A股上市公司更名,这其中有蹭热点嫌疑的企业多达29家。
在现如今的校园里,一块转头能砸倒四五个“Zi Xuan”。
而在A股大盘里,一块转头则能砸倒七八个“XX科技”,五六个“XX医药”,三四个“XX新能源”。
不管业绩怎样,热点蹭就对了。
当然,在经历了股灾的洗礼之后,中国的股民们也开始开窍。
2020年的这波蹭热点的企业中,一大半的股价都在第二天不涨反跌。
毕竟被割那么多次的韭菜,股民们的老伤也是会疼的。
,